香山县

更新时间:2024-08-09 18:00

香山县为广东古县,主要地域包括现广东省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广州市佛山市部分地区。香山县自古人才辈出,特别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是香山人(今中山市)。

发展历史

香山县又是著名的侨乡。由于香山人的务实、拼搏、进取的精神,从而形成了香山地区独特的“香山文化” 。香山县名来源于香山镇,该镇地处五桂山分支凤凰山山麓。史志记载,五桂山盛产“异花神仙茶”,此茶是一种野生茶叶,“异花”乃指“王者之香”的兰花,香闻十里,人们称它“隔山香”,所以五桂山也叫“香山”,香山镇由此而名。香山场(今珠海市山场村),为香山镇前身,是当时香山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南宋1152年,香山镇提升为香山县,县址仍在今珠海山场村。到南宋1154年,香山县县址搬迁至石岐(今中山市石岐区)。 1925年,为了纪念逝世的孙中山,从而将“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 1849年,葡萄牙侵略香山县澳门地区作为殖民地,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回归中国。 1952年和1965年,从“中山县”划分出去的部分成为现今的珠海市,剩下的地区(除了澳门外),就是中山市。关于香山县的立县缘起,见诸《香山县志》的记载共有两处,其一云:“香山县,汉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为东莞县地,宋绍兴二十二年分置香山县,属广州”。关于香山得名,《太平寰宇记》有此一说:“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县志称,香山“疑”即五桂山

自宋初以来,香山岛上居民便开始了争取立县的努力。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老家在文顺乡、进士出身的鄂州通判(主管征粮运粮的官员)梁杞,辞官归里不久,便与广南通判徐九思商议,两人联名向朝廷奏本,要求把香山寨(镇)升格为县,但并未获得朝廷批准。

70年后,时任香山寨官(守海防的武官,县级)的陈天觉,说服当时在行政上管辖香山岛的东莞县令姚孝资,两人以“役属东莞,以船输役,江上经常被盗,输役往来不便 ”为理由,请求朝廷将香山岛的役属东莞改为役属广州,“以便输役”。终于得到朝廷“诏准”,这一年已是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

当时南宋的抗金形势相当严峻,军粮居于战备首位,因而姚、陈二人所持的理由,确是较容易打动朝廷的。

奇怪的是,翻遍《宋史》,对此竟无只字记载。在《宋史》阐述行政区域的“地理志”中也只能找到东莞,根本就没有“香山”二字。明初成书的《宋史纪事本末》对此也无记载。于是问题就来了,明嘉靖年间编修《香山县志》的黄佐,以及比他稍早在永乐年间编撰《香山县志》的容裕与,在成化年间编撰《香山县志》的黄经(按:这两套较嘉靖志为早的县志均已散佚),他们关于香山立县的资料是从何得来的?

尽管由于宋元之际的战乱造成史料散失,造成元代官修的《宋史》对此没有记载。幸而史料到底还不至散失殆尽。最少,还可以在多种史料中找到出处。

年代最早的当数李心传 (1167-1240) 所编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少年时代曾随其父李舜臣居于临安。时舜臣任宗正寺主簿,因而李心传有机会阅读官藏的史书,并最终编成该书。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

“(绍兴二十二年九月)丙午升广州香山镇为县,从本路诸司请也。”

清乾隆年间状元出身的学者毕沅编撰的《续资治通鉴》也有相同记载:

“(绍兴二十二年九月)丙午,升广州香山镇为县。”

清嘉庆十五年,翰林院编修徐松任全唐文馆提调兼总纂官时,利用职务之便,将《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代官修《宋会要》辑录成《宋会要辑稿》。该书《方域篇》的“州县升降废置”章也说:

“绍兴二十二年九月十五日诏升香山镇为香山县,从本路诸司请也。”

所谓“从本路诸司请也”,亦即是说,姚、陈二人的奏折,是经过当时管治广东的广南路行政长官签署后再呈报朝廷的。

三文俱在,不算孤证了,因而说香山是在绍兴二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建立一说可以成立。

根据中国传统历法可以算出,该年为农历壬申年;换算为公历,立县的那一天应为1152年10月14日。

按传统历法,还可查出这天是“成日”,宜祈福、入学、开市、求医、成服,是个上好的黄道吉日。由此可知,为了选择适当的下诏日期,朝廷确是动过一番心思的。

不过,朝廷对香山的关注,也就到此为止。朝廷关心的,说到底只是香山的粮和税。对远在天涯的小岛,朝廷从来就没有放在眼内,所以诏准设县后,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根本没给新建的香山县选派县令,只是指定陈天觉暂以寨官身份“署理”。陈天觉这个无名无分的“县令”,一待就是17年,连同立县前以寨官身份管理香山镇,一共在香山岛上当了27年行政首长,这也是香山有史以来行政首长连续任期最长的纪录。为纪念他的劬劳,他逝世后,香山人在他的墓石上刻下一副楹联:“英魂留库岭;伟绩镇香城”。

县址

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52年),香山镇升为县。香山县的县治开始在山场村(今珠海市香洲区山场村),后来搬迁到石岐(今中山市石岐街道)。

据《香山县志》明嘉靖本、清康熙本、乾隆本记载,唐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香山岛属东莞县地;东莞县在香山岛上设置文顺乡,为地方行政单位。在乡的驻地濠潭(今珠海市山场村)设置香山镇,为戍边军事单位,镇将品级与县令相等。至北宋,整个文顺乡改为地方行政单位之香山镇。其时文顺乡、香山镇的境域,也就是今中山市的石岐、沙溪大涌南区五桂山三乡、神湾、张家边、南朗、翠亨、珠海市的山场村珠海前山唐家湾、下栅一带地方。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广东运判徐九思采用香山进士、时任鄂州通判的梁杞的建议,向朝廷奏请将香山建县。但因当时的香山经济开发程度尚浅,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已萌芽的商贸、手工业基础尚差,离立县尚有一段距离,故请奏未获批准。

在梁杞、徐九思第一次提请香山建县未果70年后的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镇的寨官、仁厚乡(今石岐)进士陈天觉再次上书要求建县,东莞县令姚孝资采纳建议并请奏朝廷,终获批准。新建的香山县,以原东莞县香山镇(即文顺乡)的行政区域为基础,加上新划入的南海、番禺新会三县的滨海之地,共分为10个乡。

新县既立,就要确立县治,修筑城府。经多次勘察比较,征求意见,初步形成两个修建县城的候选地点。一是五桂山南面的平岚平原,即丰乐乡的桥头、平岚、乌石一带。(注:丰乐乡即今中山市三乡镇)以郑廷举、郑廷辅兄弟为首的丰乐乡乡绅代表,认为这一带平原广阔,村落集中,北靠五桂山,南临金斗湾,是建治筑城的理想地段。而以陈天觉及其兄陈天伦、弟陈天叙为首的仁厚乡乡绅代表,则坚持石岐一带地势平坦,民居众多,前有石岐海,后有五桂山,才是建立县城的好地方。

双方意见相持不下。为了定出建城地点,陈天觉提出“建城必须贵地,地贵者土重,须兑称两地之土,重者方可建城。”据《陈氏族谱》和《香山县志》记载,陈天觉暗中使人将铁沙混入仁厚乡的泥土中,拿去和丰乐乡的泥土比重,果然仁厚乡的泥土较重而胜出,城址始定于石岐平原。

陈天觉主持下,确定了建城的总体规划:城址定在石岐山以东、莲峰山以西、库充河以北、岐头涌以南的平原地带;城门设置,除按方向取名外,还各有其名,分别为启秀门(东门,今孙文中路月山公园处)、阜民门(南门,今南门头民生路与民族路交界处)、登瀛门(西门,今民族路与孙文西路交界处的西山寺下)、拱辰门(北门,今拱辰路太平路交界处榕树头附近)。这些地方仍可看到少许残留的城墙。县署衙门,定在县城的中心,仁山之南,即今孙中山纪念堂一带。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历经两年建设,香山县城于石岐平原屹立而起。由于“炼铁和土”和“称土”的故事,人们称县城为“铁城”。

行政区划

编者按:香山县立县始于宋代1152年,当由宋代开始说明,由于民国时期孙中山之逝世,而改称中山县,故应结束于民国14年,即1925年。

宋朝时期

香山县隶属广州府,立县初,香山县设置10个乡:

仁厚乡:从东莞县划入的香山镇改置而成(今石岐、环城、深湾村一带)

德庆乡:今沙溪大涌一带

永乐乡:今张家边村、库充一带

长乐乡:今神涌、珊洲一带

永宁乡:今南蓢翠亨村一带

丰乐乡:今三乡神湾镇一带

长安乡:今山场村珠海前山、澳门、万山、唐家、下栅一带

宁安乡:从南海县划入的地方改置而成(今小榄、海洲一带)

古海乡:从番禺东莞县西部划入的地方改置而成(今黄圃潭洲镇黄阁镇一带)

潮居乡:从新会县划入的地方改置而成(今斗门乾务白蕉镇三灶一带)

元朝时期

香山县隶属广州路管辖,元朝起延用宋制(1279年起)。

明朝时期

洪武元年(1368年),香山县隶属广州府管辖。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乡为坊都,共设置11个坊都。

仁厚坊:由仁厚乡分出。

良字都:由仁厚乡分出。

龙眼都:原德庆乡

得能都:原永乐乡

四字都:原长乐乡

大字都:原永宁乡

谷字都:原丰乐乡。

恭常都:原长安乡

大榄都:原宁安乡

黄旗都:原古海乡

黄梁都:原潮居乡

清朝时期

清顺治二年(1645年),香山县隶属广州府管辖。

道光七年(1827年),全县11个坊都合并为9个都:

仁良都:由仁厚坊良字都合并。

四大都:由四字都大字都合并。

隆都:原龙眼都

谷都:原谷字都

榄都:原大榄都

得能都:沿用旧称。

恭常都:沿用旧称。

黄梁都:沿用旧称。

黄旗都:沿用旧称。

据《香山县志续编》记载:光绪初年(约于1880年)改都为镇,全县设置9个都镇:

仁良都:沿用旧称。

黄旗都:沿用旧称。

东镇:由得能都与四大都合并。

上恭镇:由恭常都分出。

下恭镇:由恭常都分出。

隆镇:原隆都

谷镇:原谷都

榄镇:原榄都。

黄梁镇:原黄梁都

宣统二年(1910年)改镇为区,全县设置9个区:

香山县第一区:由仁良都改成(今石岐港口镇、环城、石鼓村一带)

香山县第二区:由隆镇改成(今沙溪大涌横栏、沙蓢和板芙西部一带)

香山县第三区:由榄镇改成(今小榄、古镇、东凤镇东升镇、坦背村一带)

香山县第四区:由东镇改成(今张家边村南蓢翠亨村、长江一带)

香山县第五区:由谷镇改成(今三乡神湾镇、石莹桥一带)

香山县第六区:由上恭镇改成(今唐家、下栅、淇澳岛一带)

香山县第七区:由下恭镇改成(今香洲珠海前山湾仔镇坦洲镇横琴、万山一带)

香山县第八区:由黄梁镇改成(今斗门乾务白蕉镇三灶一带)

香山县第九区:由黄旗都改成(今黄圃阜沙南头、浪网、民众镇三角镇、小黄圃、潭洲镇大岗镇黄阁镇一带)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省撤销广州府,香山县直属广东省长公署管辖。(编者按:即省辖市)香山县衙改为香山县公署。

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易名中山县。

大事记

1152年(南宋绍兴年间),香山镇升为县。

1154年(南宋绍兴二十四年),香山县城于石岐平原建成。

1183年,香山县首任县令陈天觉逝世。

1520年(明朝正德十五年),香山县首次和葡萄牙通商贸易。

1621年(明天启元年),明政府为了加强海防,特别是遏制澳葡扩张领土的野心而在澳门以北10多里,在香山县拱北(今珠海拱北)关闸尽头设置前山寨(军事营寨)。

1851年,香山县徐荣村(今珠海市北岭村人),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运抵英国伦敦,参加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一举夺得金银大奖(中国第一位获得金银奖的人)。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澳门商人高可宁在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市)湾仔河道靠近澳门的青洲岛(当时属广东省)开设青洲机制砖厂,是中国第一家的机制砖厂。

1887年,葡萄牙诱逼清政府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侵占香山县澳门地区。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香山仿照西方设立学堂,将丰山书院改为丰山官高等小学堂,这是香山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小学。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丰山官立高等小学堂易名为丰山官立中学堂。她是香山县的第一所中学,也是中山市第一中学历史的开端。

1912年1月,由香山同盟会持正团推荐,经广东省都督府批准,美国归侨林寿图(沙溪隆都人士)为首任香山县县长(民国时期)。

1912年4月香山县女子师范学校借石岐深巷高家祠开学。

1912年9月,香山县前山镇(今珠海市前山镇)开建中山亭,为中国最早纪念孙中山先生的社会性建筑物。

1913年2月创建香山县立师范学校。

1921年11月吴铁城成为首任民选香山县长。

1925年,孙中山逝世,为了纪念他,把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

名人

自明清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香山出现了众多闻名中外、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辞书《辞海》收录了古今中外2000多名历史人物,其中香山人有30余位。

政治界:

孙中山、唐绍仪萧友梅吴铁城、苏兆征、陆皓东杨鹤龄杨心如陈天觉刘丽川郑观应孙眉林锵云、孙科、陈芳容闳、杨匏安、欧阳庚陈友仁刘思复郑天锡黄居素陈君葆李凡夫

经济界:

黄汇、郭乐马应彪唐廷枢徐润徐荣村严迪光张肇达

科技界:

彭华利、黄胜、林亮东林可风郑守仪张福林杨仙逸程璧光、杨殷、陈公哲

体育界:

容国团、关颖珊、郑敏之江嘉良冯强标陈连娇卢裕富郑家豪

文艺界:

王云五郑彼岸黄冷观郑君里阮玲玉毛公弼古元龙剑笙、龙万积、卢施福吕文成、江有生、刘永福刘逸生阮章竞、伍瑞隆、伍权、李仙根、吴云纵、肖淑娴陈依范杨荫芳杨嘉仁张慧冲张其苏曼殊、麦放明、林介如林冠明郑贯一郑水心郑志声郑景康郑淡然郑桦欧阳可亮欧初胡蝶影、于沫我

教育界:

程君海、郑锦、程度纯、吴桂显、容星桥钟荣光

侨领:

郑藻如杨著昆

医学界:

黄宽萧悔尘黄以静

美食

中山市

石岐区乳鸽,这种乳鸽以体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

东升镇脆肉鲩,由于独特的养殖环境和技术,脆肉鲩肉质结实、清爽、脆口,耐煮不烂、且肉味清香可口,屡获荣誉,并远销港澳地区和南美部分国家。

黄圃镇腊味,由于三角洲天热潮湿,聪明的黄圃人采用盐、糖、酱油、酒腌制后再晒干的办法制作了色香味美的腊肉。之后又以这种方法对猪的各个部位进行制作。渐渐总结中一套腌制的配方和制作花式品种的方法。自此,黄圃人制作腊味的技艺闻名于世。

三角镇沙栏鸡,特点是鸡其个体大,胸肉较厚,肌体丰满,以鸡肉味鲜、香滑、骨脆而驰名中外。

沙溪镇扣肉,其风味特点是浓郁甘香,酥化不腻,是沙溪镇所有酒楼食店甚至一般家庭均懂得制作的地方名菜。

三乡镇濑粉,是用以优质粘米为主要原料,并选用当地的优质矿泉水,拌和成稠度适中的粉浆,蒸制成细长而很有韧性的园条状鲜粉,成品配上上汤肉料,吃起来粉条润滑爽口而有弹性,非常可口。

小榄镇菊花,用菊瓣所特制的菊花宴,如三蛇菊花羹菊花炸鱼球、菊花蒸肉丸菊花鱼榄、菊花鱼片菊花鸡、菊花海鲜、菊花焖猪肉、菊花炒牛肉等,每种菜式都有肉的鲜味,更有浓浓的菊花清香。

神湾镇菠萝,经过长期选种培育,神湾菠萝,一般每个重一市斤左右,色泽金黄,皮薄肉厚,更难得的是肉细爽脆无渣,甜蜜清香而无酸味,齿颊留香,经久不散。

杏仁饼: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称。饼身松脆,饼心香甜,肥而不腻,入口融化,风味独到。

蕉蕾粥,粥色奶白,粥气清香,味感鲜甜,是一款沙田风味的靓粥

珠海市

官塘茶果

大龙糕——又称大隆糕,取其步步高升之意,春节或者新屋入伙的时候制作。通常要用柴火蒸差不多十个钟头,很费工夫。表面撒上芝麻、红、过年还要放一对利是和一对桔在上面。过了正月十五后,通常早餐就吃这个。

豆捞仔——很少人这样叫了,甜品店都叫做糖不甩。花生剥壳、烘炒、去花生衣石舂研磨成花生碎。煮好的汤圆,拌上花生碎和白砂糖,真的很香。如此繁杂的手工程序,在机械化的现代是不多见了。

粳糕——即三丫苦茶果三丫苦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在春夏交界之际,食之有利于预防疾病。用糯米粉与三丫苦树汁浸泡的水掺和,蒸熟成糕,或用粉皮包甜豆沙馅,搓成团状,以蕉叶垫底蒸熟。这种茶果已经非常少见了。

芋圆——一般用红芋,把磨好的芋头浆加少许粘米粉调成糊状,用手攥芋糜,从虎口处挤出成圆形颗粒,右手用勺子接住,放入用白虾猪肉粒等做成的汤底中,动作要干净利落,芋丸的形状要圆。成品之后味鲜浓郁,软嫩清口。

叠石蚝油蚝油有“海底牛奶”的美誉之称,是调味的材料。

横琴蚝,蚝以大、肥、白、嫩、脆,傲视同类。

斗门区重壳蟹,名为重壳,蟹壳也确实比一般蟹要坚硬和厚重,而且也更加珍贵,因为它生长于咸淡水海域里,每1000斤中也只能选取10斤的上品。尝之,只觉肉质嫩滑,味道鲜香,而且蟹肉很容易与壳分离。

白蕉镇禾虫,禾虫生长于咸淡水交界的禾田底下。每年收获两次,头一次在清明后的旧历初一、十五时分潮期,人称“荔枝虫”,在旧历八月十五前后收获的则称“秋虫”。据说每当此时,当地的农民就带上手电筒,点着火水灯,划着小船到农田的水闸放网捕捞。禾虫蛋白质高,营养丰富,炒、炸、熏、蒸、生晒、腌制样样均可。将禾虫晒干了还可用来煲汤除风湿

白藤水鸭白藤水鸭产在水鸭食料丰美的白藤湖,滋味清鲜,补而不燥。横山粉葛松化无渣,还有一股天然的清香味,用它来煲汤,汤水如奶水一般又甜又滑。

澳门特区

礼记杏仁饼蛋卷凤凰卷牛肉干猪油糕蛋卷仔光酥饼姜糖花生糖甜老婆饼咸切酥牛耳仔咸老公饼鸡仔饼合桃酥姜汁肉松米通芝麻饼等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