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浚

更新时间:2023-10-14 15:15

赵浚(조준,1346年—1405年),高丽王朝后期至朝鲜王朝初期大臣,朝鲜王朝开国元勋。字明仲,号吁斋、松堂,本贯平壤。出身门阀贵族,早年科举及第,后投靠李成桂,出任大司宪,弹劾李成桂的政敌并倡行科田法,为李成桂夺权铺路。李成桂开创朝鲜王朝后,他长期出任左政丞(首相),为新政权的稳固立下汗马功劳,以佐命开国功臣受封平壤伯(后改称平壤府院君)。李芳远依然重用他,与他结为儿女亲家,命他再次出任左政丞,不久退为领议政府事,旋即去世。谥号“文忠”,配享朝鲜太祖庙庭。有《松堂集》传世。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赵浚的家族平壤赵氏是被高丽忠宣王列入十五个有资格与王室通婚的“宰相之宗”,他的曾祖父赵仁规官至判都佥议司事,祖父是赵仁规的次子赵琏,官至佥议赞成事,父亲赵德裕官至版图判书。他虽然出身门阀贵族,但毫无纨绔习气,自幼有大志。像他这种家庭无需通过科举,一般都是凭门荫入仕,而其母吴氏看见新科进士的排场,叹息道:“吾子虽多,无一人登第者,将焉用哉!”赵浚就“涕泣自誓,发奋力学”。

洪武四年(1371年),恭愍王在寿德宫看见赵浚夹着书经过宫门前,感到惊奇,便召见他,询问家世后,随即任命为步马陪行首(一作“宝马陪指谕”)。当时,恭愍王让子弟卫的洪伦等人强奸诸妃,赵浚叹息道:“人道灭矣,复奚言哉?且王以威福与夺,常与群小谋,而不及君子,今日之势,岌岌乎殆哉!”

登科入仕

洪武七年(1374年)四月,赵浚在李茂芳、廉兴邦主持的科举中及第。是年,恭愍王被洪伦等弑杀,王禑继位。洪武九年(1376年),赵浚任通礼门副使,并出为江原道按廉使,行部旌善郡时,有“涤荡东溟当有日,居民洗眼待澄清”的诗句,有人看出其志不小。后调回中央,累迁典法判书。

洪武十五年(1382年),赵浚被崔莹举荐为庆尚道体覆使,负责巡察倭寇之患的重灾区庆尚道。赵浚到任后,立即召见都巡问使李居仁,历数其逗遛之罪,并斩兵马使俞益桓,使当地官员无不畏服,随后力战告捷,使庆尚道稍获安宁,遂于翌年擢为密直提学、商议会议都监事。不久又以都检察使派往江陵交州道,对付倭寇,并获赐“宣威佐命功臣”号。

投奔成桂

其后,赵浚不满王禑昏庸、权奸当国,便杜门不出,以经史自娱,暗中与尹绍宗、许锦、赵仁沃、柳爰廷、郑地、白君宁结为友,发誓推翻王禑。李成桂见赵浚器宇不凡,与他讨论时事,非常投机,也“待之如旧识”。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正月,权奸林坚味廉兴邦伏诛,赵浚正丁母忧,被起复为签书密直司事,他予以推辞。同年夏,李成桂发动威化岛回军,推举赵浚为知密直司事兼大司宪,赵浚便不顾丧期,欣然就任。此后无论大小事,李成桂都会咨询赵浚,赵浚由此死心塌地效忠李成桂。他倡议革除私田,行科田法,为李成桂篡国奠定经济基础。此外还提出了“遣使黜陟将帅守令,而民安寇戢,令百官陈得失,台吏禁奔竞,省冗官,兴学校,置家庙,禁火葬,厚官禄,给圭田,两府非登三科者不除,百司皆属六曹,大夫无加刑,工商收告身,升御史阶,置馆驿丞,宦者不与朝官,非有功不封君,弱子弟不授官,诸道省元帅,八县置守令,复试定律,籍丁口,置常平,军吏受真职,水军食岛田,私膳私书,杂使别遣俱有常刑,罪不及孥,讼毋直达,监务皆遣参官,守令专理本郡”等改革建议。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赵浚任知门下府事兼大司宪,不久即参与李成桂主导的“废假立真”,废黜王禑之子王昌,拥立恭让王王瑶。不过赵浚说王瑶“生长富贵,但知治财,不知治国,不可立”,最后是通过李成桂探筹决定的。

王瑶即位后,赵浚升任门下评理,封朝鲜郡忠义君。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冬被任命为门下赞成事(俗称“三宰”,即第三等宰相,仅次于侍中和守侍中),翌年正月兼左军总制使。其时郑梦周与李成桂的斗争日益激烈,郑梦周秘密告诉恭让王说赵浚曾反对他当国王,恭让王便十分厌恶赵浚。再加上赵浚与郑道传等一起弹劾恭让王的姻亲禹玄宝(其孙禹成范是恭让王的女婿),因此恭让王对赵浚更加不满,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六月将他派去明朝贺圣节,以羞辱他(当时明丽交恶,高丽使臣在明朝得不到礼待)。赵浚途经北平,拜谒燕王朱棣,据说他看穿了朱棣的野心,对人说:“王有大志,其殆不在外藩乎!”回国后,赵浚调任三司左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春发生李成桂坠马事件,郑梦周趁机剪除李成桂的党羽,赵浚受到弹劾,流放水原,性命难保。四月,郑梦周被李芳远暗杀,赵浚又被召还,任门下赞成事。

佐命开国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赵浚与右侍中裴克廉率群臣劝进,将李成桂扶上王位,开创朝鲜王朝。即位前夕,李成桂将赵浚召入卧室,将他与汉代的宋昌相比,赐都统使银印及画角彤弓,将五道兵权交给他。即位后,拜赵浚为门下右侍中,封平壤伯(朝鲜太宗时改称平壤府院君),策佐命开国功臣。在商议立储时,他主张立有功者为世子,但因神德王后康氏的阻挠而未果。同年十一月,左侍中裴克廉去世,他进为左侍中(一年多以后改称“左政丞”),并且成为在世的头号开国功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任五道都统使,汉城四大门的钥匙也交由赵浚保管。其时他与右政丞金士衡一起当权,赵浚“刚果不疑,专断国政”,而金士衡的风格更偏向无为而治,故当时的政务主要由赵浚处理。

洪武三十年(1397年),郑道传、南誾等劝说李成桂攻辽犯明,在家养病的赵浚本来与郑道传、南誾“同功一体,初无纤毫之隔”,但听说郑道传的计划后极力反对,面见李成桂,说:“殿下即位以来,民庶欣仰,反不及潜邸时。近因两都之役,民之疲瘵至矣。况今天子明圣,堂堂天朝,无衅可乘,以疲极之民,兴不义之举,不败何疑!”乃至“呜咽流涕”,李成桂听从赵浚的意见,搁置了攻辽计划。郑道传又想取赵浚而代之,自己当首相,由此与赵浚势成水火。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爆发第一次王子之乱,郑道传一派被李芳远肃清,赵浚被召入朝,率百官上笺,请立嫡长为嗣,于是李芳果被立为世子,继承王位,赵浚被录为一等定社功臣,仍任左政丞。翌年十二月辞职,以判门下府事的身份回家。

晚年去世

建文二年(1400年)七月,因闵无咎、闵无疾之前“屡求美官”而赵浚不允,故指使台谏陷害赵浚,赵浚被下狱,后在李芳远的搭救下出狱。

永乐二年(1404年)六月,赵浚再度出任左政丞,因政敌掣肘,他在翌年正月罢相,任领议政府事(前身是判门下府事,当时还是闲职)。尽管有政敌的诋毁,李芳远对赵浚始终敬重,称他为“赵政丞”而不直呼其名,还将自己的次女庆贞宫主(庆贞公主)嫁给赵浚之子赵大临,结为儿女亲家。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二十七日,赵浚去世,享年六十岁。李芳远震悼恸哭,素膳辍朝三日,与世子亲临吊祭,赐谥“文忠”。后配享朝鲜太祖庙庭。

历史评价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赵浚死后,其子赵大临欲刊行其诗稿,由权近作序,但未能传世。其九世孙赵䃏曾整理赵浚传世诗作与疏笺为《松堂集》四卷二册,但他之后卷入三福之变(庚申换局)而被处死,《松堂集》也一度失传。直到光武五年(1901年),赵浚后裔在修族谱时发现《松堂集》,其十七世孙赵载明、赵载坤将其重新刊行,得以传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