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奇

更新时间:2024-03-14 15:51

蒙奇是西域古国名,于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遣使内附,汉和帝赐其国王“金印紫绶”。据考证,蒙奇为Macedonia的音译,即马其顿,位于今巴尔干半岛中南部地区,是当时罗马帝国辖下的自治邦国马其顿行省

地望考证

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第1627页,将“蒙奇”视作安息王朝东部省份Margiana(马尔吉亚那),然而此说遭到了诸多学者的质疑,因为《后汉书·西域传》将Margiana称为“木鹿”,同一本书似乎不会对同一地方采用两种称谓。木鹿在今苏联土库曼东南境马里,大夏在今阿富汗北部马扎里沙里夫。两地均为中国近瓴,并非远国。

《辞海》(1979年版)谓蒙奇为“当时安息国家东部Margiana地区的音译,莫任南认为其说只考虑音近,而不顾及其他各方面条件,是讲不通的。首先,Margiana地处中亚细亚,远离海岸,其首府为木鹿,“去洛阳二万里,”(《后汉书·西域传》),不是地处“海濒”距汉“四万里外”一类的国家。其次《后汉书》讲安息、条支等地,不称“远国”,独蒙奇之前冠“远国”二字,则知其地不在安息东部,必远于安息、条支。再次,范晔提到“安息东界木鹿,号为小安息,”《后汉书·西域传》并知其距汉远近,了解颇详,却并未说到它同蒙奇有何关联。又察“于是远国蒙奇、兜勒皆来归服”文句,知蒙奇前此未曾来汉,而安息于汉武帝时即曾派将迎汉使于东界,并发使“以大鸟卵及犁眩人献于汉”,(《汉书·西域传》)可见安息东部决不是蒙奇所在之地。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91—102年)获得巨大成功:“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Antioch)、安息(Arsacides)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永元)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波斯湾)而还.....是,远国蒙奇、兜勒,皆来归服,遣使贡献。

第一,马其顿古希腊文作Μακεδονία,拉丁文作Macedonia,二者读音均为Mäkëdõnîà,蒙奇显然是其译音。要指出的是,此处将词尾略去不译,这原是我古代翻译中的惯例。如Farghana,《隋书》译为沛汗,《大唐西域记》译为怖捍;又如Tashkend,《魏书》译为者舌,《大唐西域记》译为赭时,《元史》译作塔史。这都是去尾音不译的例子。

第二、蒙奇的地理位置,依照史书所提示的,同马其顿实相符合。据《后汉书·西域传》,安息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条支在和楼西又有约八千里。则条支距洛阳当有三万三千里。所谓“四万里外”来汉的国家,自必在条支之西。指蒙奇为马其顿,则地处东南欧,靠近地中海,正符合“远国”、“海濒”、“四万里外”诸语之义。

第三、“丝绸之路”早于前汉开辟,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当时的国际上,东汉和大秦均为繁荣富庶大国,双方都渴望摆脱安息中间商人对“丝绸之路”的控制和垄断,直接进行商业贸易,以谋取厚利。甘英跑到波斯湾,被安息人阻拦住了。这是中国方面的活动。西方自然也要积极努力。他们突破安息控制,越过中亚,来到中国,这一点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关记载

中国史料

有关“蒙奇兜勒”遣使来华“内附”之事,最先见于袁宏的《后汉纪》。

据《后汉纪·和帝纪》记载:永元十二年,“东(误冬),西域蒙奇兜勒二国内属”。

后来范晔在《后汉书》中又对此作了同样的报道。据《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记载:“永元十二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金绶。”

西方史料

根据2世纪托勒密《地理志》引用马林努斯(Marinus)《地理学概论》记载,一名叫梅斯·提提阿努斯(Maes Titianus)的蒙奇兜讷(即马其顿人)先从幼发拉底河到中亚石塔(Lithinos Prygos),又从石塔到赛里斯国(Seres)的赛拉(Sera)城(东汉首都洛阳),记述了石塔至赛拉城陆上丝绸之路——“塞拉之路”。”这与《后汉书》所载蒙奇兜勒使臣于公元100年11月到洛阳并受到东汉政府接待和赐予‘金印紫绶’的时间和史实相一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