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存制

更新时间:2022-03-09 08:25

姚存制(约858~937),男,祖籍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县),祖居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及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五代时曾任东洲静海都镇遏使(东洲静海今属江苏南通)、检校户部尚书等官职,前后主政东洲镇达35年;有子姚庭珪,曾任东洲静海军使,唐末诗人杜荀鹤尝为之作《送姚庭珪》诗。

人物经历

姚存制,男,唐五代时曾任东洲(今属江苏南通镇遏使,约生于公元858年,逝于公元937年,享年79岁,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县)人,40多岁时任职“东洲都镇使”。东洲镇自902年建立,至通州立州、海门建县(公元958年)时结束,存续了56年。在这56年中,姚存制经历并管理了35年。姚存制曾用名“姚存”,这是他晚年为避讳而使用的名,所以在南通狼山北麓留有“姚存”之名的天祚石刻:“天祚三年□月十四日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姚存上西都朝觐回到此。”天祚三年即公元937年,吴国的权臣徐知诰废黜了吴帝杨溥,自己登上了皇位,国号大齐(不久又改为唐,历史上称其为南唐),并把金陵(今南京)设为西都,而姚存制正是在这个时候为了表示对新皇帝的忠心,带领了他的子孙们去西都朝觐新皇帝,在朝觐回来时经过狼山留下了上述石刻。在封建社会里,皇帝的名字及所用的文字(包括同音字)只能由皇帝一人享用,其他人则不能用,如有相同就得避讳,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而徐知诰的“知”字和姚存制的“制”字同音,所以姚存制就得避“制”字的讳。讳避方法有多种,省阙法(或称删字法)是其中的一种,姚存制在石刻上采用的是省阙法,即省去了避讳的“制”字而成了“姚存”。公元939年,徐知诰称帝后觉得姓徐不太好了(徐姓是他养父的姓),于是恢复了李姓,改名李昪。既然皇帝改了名,姚存制当然也就用不着避“制”字的讳了。于是又恢复了姚存制的原名,所以在公元945年刻制的《姚锷墓志》中仍称“姚存制”,但置碑者为了让后人了解“制”字曾经避讳过,所以在墓碑中“制”字缺少了末笔。

人物来历

海门古称东布洲(或东洲),自汉代出水以后,一直属海陵县管辖,但具体的管理者是谁,尚缺乏史料记载。自公元902年,吴国建立并在东洲设镇后,即有东洲管理者的名字出现。最早记载的是南宋的《通州志》:“海陵之东有二洲,唐末割据,存制居之,为东洲镇遏使……”第一次提到了东洲管理者的名字(姚存制)和职务(东洲镇遏使)。此后《舆地纪胜》及通州(南通)、海门的多部志书都进行了记载。20世纪90年代南通市区东郊出土了一方墓志,即《姚锷墓志》(即南唐保大三年姚锷墓志铭),墓志中再一次提到了姚存制的名字和职务。

姚存制除了“东洲都镇使”的官衔外,根据《姚锷墓志》的记载还有一个官衔是“检校户部尚书”。“户部尚书”是唐时的六部官员之一,是执掌国家户籍、土地、赋税和财政收支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的部长,但前面加了一个“检校”,说明这是一个“表示官品”的荣誉职务,也就是说姚存制是一个不掌握实职,但是是由皇帝任命的部级京官。而姚存制所以有这个荣誉职务,说明当时东洲镇的财政收入(主要是渔业盐业的收入)对吴国的贡献之大是举足轻重的。

姚存制主政东洲镇的35年间,是海门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也是战争最多的时期,据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的记载,期间发生在东洲的战争有三次:分别是后梁开平二年(908)、后梁乾化三年 (913)和贞明五年(919)吴国和吴越的东洲争夺之战。以上三次战役中,虽然没有出现东洲的地方行政长官姚存制的名字,但他的儿子姚庭珪(时为东洲静海军使,唐末诗人杜荀鹤曾为之作《送姚庭珪》诗)却出现在公元919年那场战争的被俘名单中:“姚庭珪为吴越王钱鏐的水军俘获”(《南通市志》)。这场战争的大概情况如下:

贞明五年(919)三月,“诏吴越王大举讨淮南。以节度副大使传瓘为诸军都指挥使,帅战舰五百艘,自东洲击吴。吴遣舒州刺史彭彦章及裨将陈汾拒之”(《后梁纪》5)。前两次战争都是吴国主动发起,但这一次却是吴越国主动发起,并且是奉诏(吴越国是后梁的属国,由后梁国君下诏)进行的。但显然吴国没有把这次战争当作一回事,只派了一位刺史迎敌吴越兵,结果吴军大败,“彦章战甚力,兵尽……遂自杀。传瓘俘吴裨将七十人,斩首千余级”(《后梁纪》5)。姚庭珪也在被俘的“裨将七十人”之中。这一仗使吴国的元气大伤,也让吴国国君认识到:尽管吴越国是个小国,但其军事实力不容小觑。不久,吴国遣使去杭州(吴越国首都),表达了吴国愿意息兵通好的意愿,这正是吴越国的国君钱鏐梦寐以求的,他立即接纳了吴国的建议。所以从919年以后的二十余年中,两国再没有发生过战争。姚存制也正是抓紧了这一难得的和平良机开始制定“更移雄镇,开拓狼峰”(《姚锷墓志》)的计划。直至公元937年吴国国内政权更替,他带领一班人去朝觐新帝,得到了新帝的肯定,并由“东洲都镇使”确认为“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姚存制虽然在被确认为“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后不久就去世了,但他亲手制定并实施的向西开发计划并没有停止,随着静海建设的不断推进,东洲、静海的管理中心也逐渐从东洲移至静海,直至公元943年将管理中心全部移至静海后更名为“静海都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