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

更新时间:2024-07-05 21:53

龙江,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东部独流入海的水系,福清市最大的河流,是福清市的母亲河。发源于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瑞云山,自西向东流经东张镇、宏路镇、融城,于海口注入福清湾,有太城溪、可路溪、太北溪等支流,全长62公里(一说全长56公里),流域面积538平方公里。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龙江有两源:一源在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北部观音坑附近的瑞云山(瑞云山(1015.3米)属望江山脉)北麓;一源在永泰县东南楼梯石南麓。两源于莆田市西北部汇合,流经大渡口谷地进入福清境内。

在福清境内,经东张镇的漈头、岭下、芦岭、溪北、道桥、东门盆地到石坑入东张水库。穿过水库大坝,出真武殿,经宏路镇的东坪、大埔,在石门与北向来的石塍溪之水相汇合,于观音埔又与南向来的关溪之水相汇合,然后进入天宝陂。在城区西门纳入北向来的虎溪、大北溪之水,经音西镇的玉塘、霞楼、倪埔、松峰、松潭,过海口镇的里美、梧光、东峤、后路、晨光,于海口镇注入福清湾。内长35.51公里,流域面积474平方公里。平均流量每秒5.34立方米,年迳流量1.69亿立方米。是福清县第一大河流。

河道特征

龙江流程长,分为五段:源头——福清市境称西溪,福清市境——东张水库称雀溪,东张水库——天宝陂称交溪,天宝陂——龙首桥称龙首河(古称河头),龙首桥——海口称龙江(古称螺纹江)。按河流形态特征,以真武殿与龙首桥为分界,分上、中、下游。西溪、雀溪为上游,流经峡谷和小盆地,河谷狭小,水流湍急;交溪、龙首河为中游,河谷宽,河床浅,卵石多,水流和缓;县城以东的龙江为下游,江心泥沙淤积,潮汐作用大,大潮时可通航20吨货船,小潮时也能行驶15吨货船,下游江水因咸淡交混,不宜灌溉。

水文特征

由于气候地形因素,流域内降水量在年际及年内分布不均。龙江汛期在4~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75%,年均径流量约4亿立方米,丰枯年相差量为4.8~3.2亿立方米。洪水主要由台风暴雨造成,最大日降水量达450毫米。下游水质受海潮影响咸淡交流,多为航运之用,但不宜灌溉。其中天宝陂至海口长19.75公里,属感潮河段。

支流海湾

石塍溪(太城溪),是龙江的最大支流,长18公里,流域面积81.1平方公里。有两源:一源在五子岩西麓,一源在棋仑山东麓。两源在镜洋乡北部的红星(牛埕埔)村汇合,向南流经东升、波兰、镜洋,到可溪村汇入西来的可溪之水,后转向东南,切太城峡谷,经宏路镇的北前亭,至石门纳入无患溪之水,入龙江。

虎溪(可洛溪),长13公里,流域面积48.6平方公里。有四源:一源在闽侯县双奶顶南麓,一源在大尖(尖)山东麓,两源南流汇于阳下镇的芦院村,称芦溪;一源在虎尾山西麓,一源在纱帽山东麓,两源向东南流汇于音西镇的龙溪村,称龙溪。芦溪和龙溪又在阳下镇的溪下汇合南流称虎溪,经油楼、奎岭入龙江。

北溪(大北溪、涧溪),小支流较多,成树枝状水系,长17.5公里,流域面积68.9平方公里。有两源:一源在黄晶岭南麓,一源在石湖岭西南,两源南流于阳下镇的作坊汇合,经东田、溪头、阳下等地,在县城西门注入龙江。

关溪(交溪),长12公里,流域面积32.1平方公里,是龙江南岸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玻璃岭,分支较多,向东北流经宏路镇的南峰、金印、周店、大埔,至溪下纳入东南方向来的小南洋溪水后,注入龙江。

福清湾,位于龙高半岛东北面。因深入县境而得名。北自港西,南到泽朗,西连龙江,东接平潭县的屿头岛。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9公里,海域面积130平方公里,陆岸长约43公里。湾外宽内狭,港西和泽朗之间长13公里,而龙江口仅1.8公里。湾底外深内浅,东部水深34米,而龙江口水深仅6.5米。海域相对较平静,泥沙多,淤积较快。水域被四五个沙洲分隔,显得浅而狭小。湾内有130多个岛礁。口门屿头岛与吉钓岛之间为海口港进入福清湾后的主要出海航道。出航道后向东北可进入东列岛的西、南海域,向东经苦屿的西侧可进入海坛海峡。

水利概况

蓄水工程

东张水库,1957年11月动工兴建,1958年12月竣工。坝址位于石竹山下的龙江中游,集雨面积200平方公里。坝型为钢筋混凝土宽缝重力坝,坝高38米,坝顶高程56米(罗基零点),坝顶长210米。水库总面积15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54米,相应库容1.85亿立方米。以2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54.94米,相应库容1.99亿立方米。在大坝中部设溢流坝段,堰顶高程49米,净宽40米,安装4扇弧形闸门,配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机4台。水位在54.94米时,溢洪量为每秒1160立方米,输水道分左右两条:左为直径1.5米的圆形压力钢管,设计流量为每秒5立方米,进口高程31米,设置钢筋混凝土事故门一道,配10吨卷扬机1台,钢管末端分3条,为直径各70厘米的叉管,安装3台卧式水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600千瓦,另设置30时针阀1台,以补充灌溉用水;右输水道为宽度1米,高程1.3米的马蹄形明流涵洞,设置两扇1.3米的铸铁平板闸门,钢筋混凝土事故门2扇,各安装10吨螺杆启闭机、20吨卷扬机2台。输水道进口高程为37.8米,设计流量每秒20.7立方米。

引水工程

天宝陂,位于宏路镇观音埔村,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天宝陂引水坝系河卵石砌,长219米,高3.5米。宋元符元年(1098年),知县庄柔正组织人员重修,熔铜液以固基地,修渠2000多米。灌溉音西霞楼至海口梧屿的十洋之田。清咸丰五年(1855年)再次重修,曾名咸丰坝。民国时期,政府不重视农田水利,缺乏养护。民国34年(1945年)竟在天宝陂水坝挖一缺口排水捕鱼,致次年受洪水冲击,缺口更大。当时政府以竹篓堵塞缺口,敷衍了事。民国37年,福建省政府称拨款60亿元(金圆卷)重修天宝陂,但实际只拨5亿元,亦多为豪绅权贵饱入私囊,实际没有修成。1950年,人民政府即对天宝陂加固重修。国家贷款旧人民币38.25亿元(即新人民币38.25万元)。大坝外坡改为浆砌条石滚水坝,灌溉8000亩。1951年,成立天宝陂水利管理委员会,配备专管人员,加强工程的管理养护。30多年来,几经改建,现正常引水量为每秒1.5立方米。音西、宏路、海口3个乡镇17村及东阁农场受益,灌溉面积1.36万亩,并向福清糖厂、八一钢铁厂等7个工业单位供水。

太城溪引水工程,1970年4月,兴建太城溪引水工程,年引水1600~2000万立方米入东张水库。太城溪是龙江支流,在镜洋甘厝以上可利用集雨面积39.5平方公里。枯水年来水量2541万立方米,平水年来水量为3205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6立方米左右。该引水工程包括拦溪水闸和引水渠道:水闸建在甘厝桥南200米溪道狭口处,为风化岩基础,左岸为田地,右岸与福厦公路毗邻。水闸按10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共6孔,其中净宽5米的5孔,净宽3米的1孔,总净宽28米。5扇闸门采用钢筋混凝土弓形结构,设置5台各10吨的双螺杆同步启闭机。一扇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门及1台5吨的螺杆启闭机。引水渠道全长3公里。于甘厝桥南约10米处,渠道采用挖明渠、建造石砌圆涵洞和开挖隧洞3种形式。其中明渠长593米,石砌圆涵洞长832米,隧洞穿越太城岭北麓,长1445米,总工程土石方量12.5万多立方米。国家投资38.7万元,投工16.5万工日。工程建成后,对于龙田、高山地区的灌溉起了重要作用。该项工程投资省,不占地,不移民,管理费用少,效益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

河流整治

2006年前,龙江的部分断面水质为劣五类水,河边杂草丛生,河水时常散发着臭味,水质达标率仅为27.8%,成为福建省12条主要水系中水质最差的内河。2006年,福清市启动了以“治污、治洪、治乱”为主要内容的龙江综合整治工程,投入资金约2亿元,新建污水干支管约40公里,彻底拆除了龙江中上游500多家畜禽养殖场,对400多家工业企业实施全天候监管,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到2009年,龙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经过河道清淤、拓宽及桥梁改造,龙江水患得到有效遏制。2009年,龙江再次综合整治。沿江相继建成了全市规模设施齐全的龙江公园、龙江生态文化园和沿江长达4.7公里的步行道。到2013年,龙江水质达标率已经达到了91.7%。龙江中下游整治工程于2013年启动。工程集防洪、防潮、灌溉、交通、生态景观为一体。范围为宏路桥至出海口约23.7千米的河道,建设地点涉及石竹、宏路、音西、玉屏、龙山、龙江、海口等7个街镇,包括新建两岸堤防总长27公里,新建两岸排涝闸共29座,新建拦河闸3座和河道疏浚清淤,工程投资达25亿元。

古代桥梁

海口龙江桥,位于福清市海口镇海口村西,横跨龙江。建于宋政和三年至宣和六年,历代均有修复。石构桥梁,跨于海口龙江上,东西走向,长476米,宽约4.6米,现存三十九墩,四十孔,舟型墩,墩长9.2米,高6米,宽3.6米。桥梁用9.5米,宽0.67-0.75米的条石铺成,首尾互相扣合搭接。桥头立一对八角七层楼阁式实心石塔,高5.05米,须弥座,葫芦刹顶,塔壁每面浮雕佛像一尊。 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海口龙江桥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利桥位于福建省福清县瑞云塔西,横跨龙江。又名“瑞云桥”,1987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利桥(俗称龙首桥)。利桥原址在县城南门外,横跨龙江两岸,建于宋天圣五年(1027年),元至治二年(1322年)重修。明万历初年,县令许梦熊又主持修葺。因桥与南门相直,面对县衙,为堪舆所忌。叶向高之子成学与县父老诸生向县令凌汉种建议,移桥于小孤山,即现桥址。又于桥头建瑞云塔,移桥、建塔始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冬,竣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秋,历时九年,移桥亦由李邦达设计建造。桥长一百八十三点三米,宽五米,共十九门。石砌墩台,平梁桥,石梁宽三十二至七十厘米,厚三十三至四十米。石梁架在帽石上,帽石为双层,每层两端各悬出三十五米,每墩每层平排铺砌石梁十三块。桥墩宽二米,长五点二米,两端设分水尖。不等跨径,木桩潜伐基础。移桥后,清康熙、雍正年间虽有修葺,但终因年代长久,西南端八门圮毁。1958年,在原石梁上架设木梁木桥面,并在原10号桥墩基础上改造成八字形桥台,压缩了八孔,成为十孔桥。1980年又在原台上加建钢筋混凝土台帽,原桥墩上设计悬挑式钢筋混凝土墩帽,上部结构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现全长九十点八米,桥面净宽七米。

流域概况

龙江主要流域在福清市境内,福清简称“融”,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一座置县历史长达1300多年的千年古邑,也是一座得益于改革开放而兴起的新兴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1990年撤县建市,现辖17镇7街475个村(社区),市域总面积2430平方公里,其中陆域1519平方公里,海域911平方公里。

福清系东南丘陵中闽浙丘陵的组成部分,平均高度海拔100米左右。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海拔较高,分布着低山、丘陵,以县境上的山岭较为高峻。一般主峰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都在400米左右。从北面经西北逶迤到西面,成一个凹向东南的大弧形排列,包围了中部龙江、渔溪流域一带的小平原及沿海低地,这些山岭向县城方向逐渐降低,有的止于河畔,有的消失在10米左右的江滨小平原上。东南部的龙高半岛,地势徐缓,以低丘和沿海平原为主,东南端丘陵密结,一般高度在100米左右,最高也只有400米左右,低丘周围的沿海平原,高度仅10米左右。这样的地形,影响福清气候的变化和河流的流向,也影响土壤的分布。

福清县南近北回归线,属南亚热带气候带,季风气候显著。全年受西风带及副热带环流交互影响,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因三面临海,海洋性气候尤为突出。夏长而无酷暑,较内陆凉爽;冬短且少严寒,又暖于内陆。福清年雨量充沛,雨季、干季分明,各季气候均有明显特征。

是全国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全国村镇建设试点县市和全国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之一。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35.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909.2亿元,财政总收入达51.2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速分别达12%、15.6%和20.2%,县域经济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第20位,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县市第二,先后荣膺全国投资环境百强县市、全国教育“双高普九”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绿化百佳县市、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称号,荣登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榜和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

经济方面,福清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产业发展优势:全市已基本形成电子、塑胶、食品、玻璃、医药五大支柱产业。形成以融侨、元洪、江阴三大工业区为龙头,以福厦、大真、海城、新江四条公路沿线经济繁荣带为辅翼的产业发展格局。港口条件优越。福清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全市海岸线长达408公里,其中深水岸线117公里,可建5—30万吨级深水泊位100多个,是福建省“两集两散”和福州市“南集北散”港口发展战略中规划建设的深水集装箱枢纽港。

福清是全国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新移民有86万人,遍布世界近120个国家和地区。福清对台优势突出,最近处与台湾新竹仅距84海里,是福建省对台经贸交流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

人文底蕴深厚。福清自古就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祖籍地,涌现出翁承赞、郑侠、叶向高等一大批杰出历史人物。域内人文自然景观众多,拥有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中华梦乡”石竹山、全国最大的瑞岩山弥勒石佛造像、日本三大佛教流派之一黄檗宗的祖庭万福寺、南少林寺遗址、灵石国家森林公园等诸多名胜古迹。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