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鲠

更新时间:2022-08-24 22:32

骨鲠,中医病名。是指各种骨类或其他不同的异物哽于咽、喉或食道等部位而言。主要表现为咽喉疼痛、吞咽不利,或呛咳咯血,甚则引起窒息。若有染毒,可致黏膜腐烂化脓。

名词解释

骨鲠是因鱼骨等骨类或其他异物哽于咽、食道或喉所致的,以咽喉疼痛、吞咽不利的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重则呛咳咯血,甚则引起窒息;若有染毒,可致肌膜腐烂化脓。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的咽、食管或喉异物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多因进食仓促,将食物中的骨、刺、核、壳及其他杂物咽下,或因儿童口含异物,哭、笑、惊恐或跌倒时不慎咽下。若异物损伤肌肉,邪毒侵袭,气血凝滞,热毒熏蒸,以致患部肌膜红肿、腐烂、化脓成痈。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病史:有进食鱼类或其他带骨类食物误吞或吸入异物史。

2、临床症状:咽异物可出现咽喉疼痛及吞咽困难,尖锐异物呈针刺样痛,非尖锐异物则钝痛,巨大异物可引起吞咽及呼吸困难,小儿可出现流涎、呕吐、呛咳;食道异物可出现吞咽梗阻感,疼痛剧烈,甚者痛及胸背;喉异物常有剧烈咳嗽,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尖锐异物停留咽部或喉部,刺伤肌膜,可引起疼痛,吐痰带血。异物停留日久,损伤染毒,则局部肌膜红肿糜烂,或有出血。全身可有发热。

病证鉴别

风热乳蛾检查可见喉核红肿,甚者喉核表面有白腐物,无误吞异物史。喉痈可见咽喉局部红肿高突,痈肿成脓则触之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故不难鉴别。

相关检查

咽异物多存留在扁桃体陷窝内、扁桃体下极、舌根、会厌谷、梨状窝、咽侧壁、声门附近等处,口咽部检查、间接喉镜或直接喉镜检查可发现骨刺停留或损伤的部位。食管异物多停留在食管入口及胸上段,X线食管钡绵透视多可见钡绵勾挂现象。食管镜检查可发现异物。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误咽异物后要立即就医,切忌强行下咽,以免造成食管异物,或损伤食道,增加并发症和取出的困难。咽、食道或喉部异物的治疗,应以取出为主。如异物损伤致患部染毒,红肿化脓者应配合内服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及时取出异物为基本原则,根据梗阻的部位,采取不同的外治法。如黏膜损伤、外感邪毒,则配合内治。

证治分类

外治

口咽部异物在直视下取出;舌根部和喉咽部异物一般在间接喉镜下取出;少数梨状窝异物,或小儿不合作,或舌背高凸不能合作者在麻醉喉镜下取出;食道内异物的早期而无合并症者,应作食管镜检术取出异物。

伴有较严重的全身反应如发热、失水等情况者,可在改善全身情况后,再取异物。

内治

患部刺伤,邪毒侵袭

症状:患部疼痛,吞咽尤甚,饮食难入,痰涎壅盛,语音含糊,转颈受限。伴发热,颌下臖核肿胀、压痛。舌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清咽利膈汤。

常用药:丹皮、赤芍、连翘、栀子、黄芩、薄荷、牛蒡子、防风、荆芥、玄明粉、银花、玄参、大黄、桔梗、黄连、甘草。

异物检查未能发现,但咽喉疼痛、吞咽更甚者,或可用威灵仙30克,加水两碗,煎成半碗,加醋半碗徐徐咽下,日服1-2剂,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转归预后

骨鲠及时诊治,预后较好。若有染毒则病情加重;食道异物损伤大血脉可引起大出血而死亡;喉异物易阻塞气道,若抢救不及时,可致窒息。

预防调护

1、教育儿童不要将玩具、硬币等异物入口,以防发生误吞。

2、骨鲠患者不可用食物强行下咽,以免将异物推向深处。

3、对食道异物停留时间过长,患者有颈、胸骨后疼痛及发热的可疑食管穿孔者,应给予禁食,同时尽快取出异物。

文献摘要

《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四·咽喉门》:“治鹅鸭及鸡骨鲠在喉中,桂香散方:桂去粗皮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每用一钱匕,绵裹含咽,十度其骨软渐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