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林州

更新时间:2023-09-23 14:02

郁林州,古代地名。今玉林市,郁林历史悠久,自秦汉以来即是今广西境内经济发达、人文荟萃之地。

简介

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设郁林州,州治设今广西兴业县铁城。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郁林州治改设南流县(今玉林市玉州区),建州城于南流江畔,元代、明代续设郁林州。清雍正三年,郁林州从梧州府分出,升郁林直隶州,隶属桂平梧郁道,光绪十三年(1887年)隶属左江道。民国元年(1912)升州为府,次年废府为县。

发展历史

汉武帝元鼎六年平定南越,以其地置南海、苍梧、郁林等岭南9 郡,郁林之名始于此。( 但其时所置郁林郡辖地沿袭秦桂林郡,包括了今广西的南宁、柳州、百色大部及玉林北部,河池东部和南部) “隋唐郡州名则固曰郁林也”③。唐贞观( 627 ~ 649) 中始置郁林州,治石南,乾元( 758 ~ 760) 时领石南、郁平、兴业、兴德、潭粟5 县。清雍正三年( 1725) 改郁林州为直隶郁林州,直隶于广西布政司,领博白、北流、陆川、兴业4 县④。

郁林州境优美的风景名胜,对于整合今玉林市旅游资源较富参考价值。如记明清“郁林八景”的水月岩云,“循崖入……忽见石壁上清光斜照,溶溶月色也。又时闻流水声。水月名岩,或取诸此。”⑤

苏轼、徐霞客等曾前来揽胜; 天门山,一名鬼门关,为古代通往交趾( 今越南) 要隘、历史名关,“在北流县西三十里,两石相对,状若关形,阔三十余丈。马援征林邑经此立碑,石碣尚存。古代由此关至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故谚曰: ‘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⑥。

大容山,位于今玉林市东北部,“在州城东北五十里……高五百余丈,周千余里。盛夏常有霜,泉源分九十九涧……入者多迷如九疑”⑦,山势雄伟险峻,外缘宽阔平缓,今已建成国家森林公园。还有寒山、白石洞、挂榜山等⑧。

州境丰富的水能资源。如现建有水电站及水库多座的大容山水能丰富,河流裂谷发育,多跌水急流,“盛夏常有霜,泉源分九十九涧”⑨,又是今玉林市第一大江南流江的源头,“江源出大容山东绿蓝山绿蓝水口,西流径平安桥入州境寨塘甲,合白州江折而南流,名南流江……复南流入博白县境四十里,径县城又一百六十里,径广东合浦县,过石埇,历石康,至廉州乾体营入海”⑩。南流江亦是广西南部独自流入大海诸河中,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本志详述其干流及每一支流流经地域,并绘有“南流江图”,对南流江及各支流均有详细描绘?瑏瑡,图文并茂。至于州境内丰富的物产,则部分附记入山川志中,如芦肥、小竹、缩砂等。芦肥即萝卜,州人切后暴晒,销往广东。“小竹高不及尺,圆如细笔管,其节甚密”。① “缩砂山在州城北七十里,山产缩砂,广舆志云,缩砂密其子,一团八隔,如黍米,辛香可调食,今砂仁即缩砂子也”②。

玉林自古就是桂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有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素有“岭南都会”之称。南流江已有2000 多年的通航史,曾为中原通往南方和交趾的交通要道,西汉时已开通商道,从长江中下游南下湘江,入灵渠,转漓江经桂江至苍梧,又经西江到藤县,沿北流河南下至北流,再经陆路从天门关进入郁林,最后沿南流江南下,在北部湾出海。

在南宋,郁林已成为“盐利所在,舟车之会”,巨商富贾於此聚居。是志反映这一经济盛况有云: 州境“村落之繁庶,市集之骈阗,则又岭南一大都会也”③。这里农业经济发达,清代已普遍种植双季稻及花生、糖蔗、蓝草等经济作物,集市商贸活跃,圩市密集。志载州境“富民乡”街圩,叙述十分详细: “富民乡八堡共一百七十七村,有圩十。”接着详细叙述了新桥、苏立等十圩所在地及圩日等情况④。

清代郁林仍是广西最大的食盐市场之一,据郁林志盐课载,其时“每年郁林州额销正改盐( 引) 二千五百九十八道,应征东饷银一千五百七十七两八钱零五厘,西税银一千六百七十一两零一分四厘。自乾隆五十四年十月……改充水客递,年纳税并由局商解纳”⑤。

玉林南连雷州半岛,西接钦州,扼通往海道之要冲,历代均重兵设防。故本志兵制门对自汉迄宋之军旅设防概况有简述,而对明清二代在是邑之军旅设防、军费开支、军备器械、各级武职人员姓名、官俸兵饷等史料则有详载,对研究历代特别是明清两代军事、兵役制度有很高的资料价值⑥。

郁林教育史悠久,本志卷四学校志详细记载了自北宋至道二年(996) 以来修建州学及招收学生情况,并附有学宫图。

铜鼓是古代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礼乐器。根据考古发现,广西的铜鼓分布范围广泛,蕴藏密度大,素有“铜鼓之乡”的美称。铜鼓见于文献记载者,史不绝书。郁林志、对当时该邑文昌阁内珍藏的一面铜鼓有详细记载: “铜鼓高一尺五寸,面径二尺六寸,底径二尺六寸,边出广一寸,腰束减二寸。自边至中央凡十九晕,晕间或为雷文,或为螺文,或为五铢钱文,或为籧篨文。中央隆起,内廓有横斜十字文,沿边近里四分强有六蟾蜍,相去一尺三分,蟾蜍前高一寸,足间一寸二分,后高八分,足间亦八分。鼓身凡三重,带二十七晕,晕间文与面同。两旁近上有耳,前后对出,近下亦有耳,左右对出。文如贯索,形模中度,镂刻精工,色如绿沉,土花班驳,盖西汉时物也。”继又叙述本邑其他几面铜鼓: “豸塘岭北帝庙、石脚堡岩领庙亦有鼓,较此为差小,参旧志曰: 雍正十年郁林鹿嘶村民获铜鼓,知州李锡秦乃以献巡抚金公( 鉷) 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