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者

更新时间:2023-08-25 11:30

《诠释者》是2015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沃莱·索因卡。

内容简介

索因卡是非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非洲的莎士比亚”,与马哈福兹、库切阿契贝等共同缔造了非洲现代文学的辉煌,为曼德拉戈迪默阎连科等共同推崇,《诠释者》是诺贝尔获奖小说,诺贝尔授奖词评价它“詹姆斯·乔伊斯这样的作家就在他的小说中留下了痕迹”, “像先锋派一样深奥微妙”,有评论者认为这部小说可以媲美福克纳乔伊斯的作品。

索因卡以五个留学回国年轻人的遭遇,反映了动乱时局下普通人的命运、探索以及失意和痛苦:实干家塞孔尼的行动虽然给人以很大鼓舞,但终以悲惨离世;新闻记者萨戈,勇敢而坦率,却遭到报社董事和社长的敲诈;外交部的艾格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不定……

这是索因卡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九六五年,《诠释者》出版,之后很快被译成法、德、俄等多种文字;一九六八年,这部小说荣获了英国《新政治家》杂志的“国际文学奖”。长篇小说《诠释者》,作者沃莱·索因卡,非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诠释者》这篇小说被评论界誉为“可媲美乔伊斯福克纳的作品”。《诠释者》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描述一些留学英美的尼日利亚知识分子,经常聚会探讨昔日的部族传统和今日的欧化文化,以及对国家的未来的忧虑。 该作品曾获1968年英国的《新政治家》杂志颁发的文学奖。这部小说充满在西方文明全球扩张下对自身文明的哲理之思,诗意之美,凸显了索因卡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

作者介绍

沃莱·索因卡(Akinwande Oluwole Wole Soyinka)于一九三四年生于尼日利亚,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1934年出生于尼日利亚西部阿贝奥库塔约鲁巴族一个学校督学的家庭。他先在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接受教育。一九五四年,他二十岁时,进英国利兹大学,专攻英语。198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洲作家。

在五十年代末,他首次创作一些短剧诗歌歌曲就在这里上演或发表。一九五四年,他二十岁时,进英国利兹大学,专攻英语。一九六0年,沃莱·索因卡作为一位戏剧研究人员回到尼日利亚。在国内旅游,研究尼日利亚民间文艺,把西方戏剧艺术和非洲传统的音乐、舞蹈和戏剧结合起来,开创了用英语演出的西非现代戏剧,并很快就以一个具有非凡才华的剧作家、演员和导演脱颖而出。一九六0年以后,沃莱·索因卡的创作进入新的时期。如果说他前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情节单纯、风格明朗的话,那么,他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讽刺变得辛辣,风格较为低沉,特别是表现手法趋向隐晦和荒诞。

在一九六一年,他帮助创办了尼日利亚作家和艺术家团体姆巴里俱乐部,对尼日利亚文学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索因卡一直在尼日利亚政坛较为活跃,1967年,在尼日利亚内战期间,因被指责为破坏交战双方的和平,他被雅库布·戈文(Yakubu Gowon)领导的联邦政府逮捕入狱,单独囚禁。在狱中,他创作了许多诗歌,后来全部收录在《狱中诗抄》(Poems from Prison)中出版。后因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施压,在被关押22个月后得以释放。他在狱中的经历最后写进了《此人已死:狱中笔记》(The Man Died: Prison Notes)。

获释后,他就去欧洲和加纳,流亡了六年。一九七六年,他回到了尼日利亚,在伊费大学执教。作为剑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的英语客座教授,他还定期前往欧洲。同时,他还是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总的说来,沃莱·索因卡的创作是联系非洲和尼日利亚的现实的。他自己说,他的“永久信仰是人的自由”,他也本着这个一贯的主张而从事创作活动的。正由于此,1986年因为“他以广博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人生的戏剧[1]”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洲作家。

此外,索因卡也一贯以大胆直言著称,他经常批评尼日利亚的行政部门,也反对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暴政,包括津巴布韦罗伯特·穆加贝政权等。他的许多著作都有明显的反对独裁反对专政的论调,这些激进言论经常使他身处险境,但同样也令他的名声大增。尼日利亚独裁者萨尼·阿巴察(Sani Abacha)的统治期间(1993年-1998年),索因卡因被迫离开尼日利亚,流落异乡,常年在国外居住,后成为美国亚特兰大艾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教授,主要居住在美国。独裁政权倒台后,1999年他接受了原伊费大学(现在的奥巴费米亚沃洛沃大学,Obafemi Awolowo)名誉教授的头衔,但开出的条件是,这个大学必须禁止招收政府高级官员中的军官。

作品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作品书语

“充满戏剧性和让人尊敬的故事”

沃莱·索因卡是一位改变世界现代文学版图格局的作家。一九八六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颁给非洲作家,与其说这是索因卡个人的荣誉,不如说是整个非洲的荣耀,这意味着世界文学对非洲文学的关注和重视,随之而来的是对整个非洲大陆历史和现实的重新聚焦。从某种意义上说,索因卡的获奖,也改变了世人对非洲的印象。之后的纳吉布·马赫福兹、纳丁·戈迪默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索因卡一起,为二十世纪的非洲文学赢得了世界性的认可和赞誉。

索因卡以戏剧创作成名,有些西方评论家甚至认为他可以媲美莎士比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因为他“以广阔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他创作了近三十个剧本(不含没有出版的短剧),喜剧、正剧、哲理剧、讽刺剧、哑剧均有涉猎,且成就斐然。同时,索因卡也是一位诗人和小说家,他的诗歌和小说也颇有特色,均获过奖项。

作为小说家的索因卡,其实小说作品很少,主要有两部长篇:《诠释者》(1965)与《失序的季节》(1973)。索因卡不是书房里的学者、作家,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一位为和平与自由奋斗的志士。我国著名作家阎连科评价索因卡时说“他一生充满戏剧性和让人尊敬的故事”,《诠释者》就是那扇掩着“戏剧性”和“尊敬”的门。

一九六○年,尼日利亚独立,成为英联邦成员国。独立后的尼日利亚多次发生军事政变,长期由军人执政,政治腐败,社会积弊,民不聊生。就是这纷乱、严酷的社会环境,带给了索因卡创作《诠释者》的“勇气和艺术力量”。一九六五年《诠释者》出版,之后很快被译成法、德、俄等多种文字;一九六八年,这部小说荣获了英国《新政治家》杂志的“国际文学奖”。

小说没有直接描绘当时的政局,而是通过五个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的境遇和迷惘、苦恼的内心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尼日利亚那种制造灾难同时又孕育革命风暴的现实。小说的五个主人公分别是外交部职员艾格博、新闻记者萨戈、工程师和雕塑家塞孔尼、画家科拉、大学教师本德尔。塞孔尼是个实干型的知识分子,回国后,他向政府提议建一座发电站,以解决城乡的用电问题。发电站建成刚要发电,却被上司以工程不合格为由下令拆掉。其实拆除的真正原因是上司认为拆除发电站比发电造福百姓更有油水可捞。塞孔尼最后疯掉了,在一个夜晚因车祸致死。新闻记者萨戈,是个机灵勇敢、率直甚至有些尖刻的年轻人,他经常不辞辛苦找新闻素材、做报道,敢于揭露政客陋行和舞弊行为。萨戈常常大谈他的“排泄哲学”,这是索因卡寄寓讽刺、揭露之意的刻意安排。外交部职员艾格博是个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年轻人。他一方面迷恋传统,从欧洲回到了祖国;另一方面又不愿回乡去继承酋长的位子,他认为那是一条没有希望的路。科拉是个一直在创作《众神像》的画家,他把自己的朋友画进了这幅巨制中——现代人成了神的一员,每个神又都是现代人的化身。大学教师本德尔是串连小说中其他人物、推进故事发展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敢于挑战上流社会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

索因卡的文学创作,无论剧本还是小说,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娴熟地运用西方现代文学的技法,来反映非洲传统文化、社会现实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诠释者》是索因卡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模式,大量采用了西方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跳跃、复杂的文体结构。小说故事情节以大学教师本德尔为线,通过联想、回忆、插叙和梦幻等手法,将五人的工作、生活串联起来,看似片段式的场景,实际上是一个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完整连接起来的故事——意识流和新小说的结构构建手法应用流畅自然,个性鲜明。难怪这部小说出版后,评论界说它是“当代非洲本土作家最复杂的小说创作”,可与乔伊斯和福克纳的作品媲美。他的第二部小说《失序的季节》,也在同样的艺术道路上行走——复杂的结构、象征的意味。

毋庸置疑,这部小说是写实的,带着作者关注国家政治与民族文化的热情与思考。在小说中,这种情感是隐含的,带着浓郁的象征意味:塞孔尼的雕塑、萨戈的口头语“Voidance”(大便)、科拉的《众神像》、小茅舍前的宗教仪式、艾格博的三个“女友”,无一不是意味深长、意犹未尽的文学象征。这是小说出版后评论界比较关注的一个特点,也带给这部小说相当大的阅读挑战性。现实中,索因卡的表达则是显而易见的激烈和毫不留情。在这部小说出版两年后,索因卡以“破坏交战双方的和平”的罪名被尼日利亚联邦政府逮捕入狱,实际上他当时只是撰文倡导和平,私下会见冲突一方首脑呼吁团结。他在狱中被关押了近两年才得以释放。出狱后,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依然与政治紧密相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再次遭到独裁政府的通缉和缺席审判,被迫多年流亡国外。直到现在,已逾八十的索因卡依然为国际人权、难民食品救济与安全、平民教育、政权贪腐、恐怖暴力事件等问题奔走呐喊,勤力不懈。对于文学与政治,他很明确地说:“在尼日利亚,文学就是政治的。我也可以说,有时写作会强烈地受制于一种无法阻挡的、必须进行政治性写作的责任感。”也正是这种不以个人舒适与安危为先,执着于公平、正义与民主的改进与完善的态度和精神,索因卡赢得了文学之外的国际声誉。他的《诠释者》也因此有着超越时空界限的意义而具有阅读价值。

索因卡是一个行走全世界、涉猎非常广泛的作家,他曾说:“我自己喜爱欧洲文学作品,我也喜爱亚洲文学,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文学。我教过日本戏剧。我还在文学系当教授时,也用中国诗做教材。我经常加插亚洲诗的英译,因为我要为学生开拓出一个广大的世界。”二○一二年索因卡来华访问时说,希望中国的读者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共鸣。《诠释者》作为索因卡创作盛年的作品,代表着他的情怀和才华,那么我们就在这本书中找到这个共鸣和一个文学大师的精神所在吧。

媒体评论

作家写作要反映社会现实,要对社会进行反思,诗人、艺术家无法游离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反映社会现实,只能是一种逃避主义。 ——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莱·索因卡

我们非洲有很多作家把实际行动做得跟写作一样好,索因卡是比较好和出色的例子,树立了达到时代要求的榜样,超乎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知识分子的责任。 ——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得主 戈迪默

索因卡的头发和我的头发都是白的,但他的向上长,我的向下长,所以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

他一生充满戏剧性和让人尊敬的故事,相比而言,中国作家大多是没有故事的人。 ——中国作家 阎连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