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

更新时间:2024-01-30 15:50

言必信,行必果(拼音: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路》。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言必信,行必果”。

成语典故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

有一天,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回答说:“能够用羞恶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奉命出使四方各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样的人就可以叫做‘士’了。”

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在家族当中都称赞他孝敬父母,在乡里都称费他恭敬尊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回答说:“说话一定可靠有信用,行动起来一定坚决,这种人虽然不问是非而只管贯彻自己的言行,成不了大器,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再问:“现在掌权的这些人怎么样?”孔子评论说:“唉,这般见识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

成语寓意

《周易》中说:“天之所助也,顺也;人之所助也,信也。”由此可知,对人诚信的行为可以追潮至殷商时代。孔子曾就此问题问过他的学生子贡:“足食,足兵,民信三者哪个更重要?”子贡想了想,却反问孔子,去二留一怎么办。孔子想了想说:“去兵,去食,唯民信不可去。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足。”可见诚信对于人的重要性。

“言必信,行必果”用以称赞人言而有信,行为坚决。“言必信”是指为人必须讲信用,信守诺言,说到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行必果”指一个人办事应具备的工作作风,即办事坚决果断,雷厉风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的法则、共同的渴望和永恒的追求。诚信在个人道德品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人生在世,言而无信则不可成事,行而不果将眙误时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失去别人的信任。

成语运用

“言必信,行必果”指说话一定讲诚信,做事一定果断。复句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主语、分句。

战国·墨子及其弟子《墨子·兼爱下》:“若之二土者,言相非而行相反,与当使若二士者,言必信,行必果。”

唐·独孤及《唐故大理少卿兼侍御河南独孤府君墓志铭》:“府君少孤,事兄嫂以友储称,在家在邦,言信行果。”

宋·石介《上蔡副枢书》:“识时运,知进退;审出处,明显晦;言必信,行必果;喜过服义,闲邪存诚。”

明·章懋《松坡府君扩志》:“为人刚严方正,语笑不安,饮食有常度。言信行果,义所当为者,不计利害,必为乃已。”

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卷下:“既饶于赀财,自奉一若平素,绝无豪富气象。遇人固肫肫言必信,行必果。”

章炳麟《革命道德说》:“言必信,行必果,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