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船

更新时间:2022-10-24 17:28

鼠船产于闽清,又称舴蜢船,相传始创于北宋徽宗政和间(1111~1117),长2.4丈,宽2.5尺,高约2.6尺,系适合于浅溪行驶的平底小木船。因头尾尖、船体轻、吃水浅,灵活小巧似鼠而得名; 船底薄且平、船体窄而长、有船篷、船舵,并配有竹篙、木桨、橹,适于内溪支流航行。

结构工艺

鼠船因形似鼠而得名,头尾尖,船底薄且平、船体窄而长、有船篷、船舵,并配有竹篙、木桨、橹。鼠船始于北宋,产于闽清,又称闽清鼠,长2.4丈,宽2.5尺,高约2.6尺,船体轻,吃水浅,适于内溪支流航行。清末、民国初,推广到建溪沙溪富屯溪。传至各地后,有称舴船、棺材船、大头船、舴蜢船等,其尺寸及载重量也不尽相同,邵武光泽的船还添设风帆

鼠船当年盛极一时,主要源于独特的建造工艺。据记载,鼠船选用既耐水湿又坚韧耐磨的板材,两旁船板选用樟树或松杉并配以韧竹,船底选用枫树木材。船型两头尖,船长二丈四尺,高二尺五寸,宽二尺六寸。每船配备三竿竹篙,一柄桨,一根尾舵。船行靠竹篙撑行,船尾定向。船上装竹篷,可遮阳防雨。船以载货为主,每船载重一吨或半吨,兼乘旅客,每船可载10人。

流传历史

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率数万河南人远征福建并于893年攻占福州,建立闽国。随后南征官兵大都在福建得赏田地,定居下来,其中大批人口移居闽清县(911年建县)。闽清多山,陆路交通不便,但河流纵横,除了闽江贯穿全县,县内还有梅溪、芝溪、金沙溪、古田溪、安仁溪五大水系,河道宽阔,可以行舟。南征官兵都是中原人,大都傍江或沿溪择居,但不习水性,平时交通依赖舟船,最初主要是依靠竹筏。到了北宋初年,随着人口增加生产运输加重,竹筏不够结实不便在闽江航行,遂改建木船。由于木船个头很小,两头尖尖的,像老鼠,因此取名鼠船,并自此开始沿闽江流域向上游闽北一带流行。

晚清至民国,最盛时期有鼠船1000余艘,行驶于梅溪主、支流,从县城上行可通达沿溪两岸的20多个街镇,下行可至溪口、渡口;桔林的埘坪至水口、东桥的溪里至安仁溪口等溪段也可航行。全县鼠船航道总长83公里,年货运量30~40万吨。清末民初,闽清的鼠船开始在建溪沙溪富屯溪支流的19个县市开辟新的鼠船运输航线。。民国前期,仅闽清县就有1000余艘,抗日战争后逐渐减少。20世纪40年代初,沙县有40艘,永安、将乐各有50艘,尤溪、建宁、泰宁各有30艘。50年代起,鼠船开始沿九龙溪传入清流、宁化。1974年以后,鼠船渐被淘汰。1950年至1962年,县交通部门为支持闽北上游一些县份水运,先后组织鼠船239艘,随船工人402名,到光泽、邵武、尤溪、顺昌、宁化、泰宁、将乐、崇安、沙县、三明等10个县市运输粮食等货物。后来这些船工多在当地安家落户。1957年,县内尚有鼠船289艘,从业人员367人,年运货量37.18万吨。1965年后,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鼠船渐被淘汰。至1987年,全县仅安仁溪村存留32艘、潭口村1艘。

流行地域

鼠船在县内的航道有四条。一是县城经今天的云龙乡、白樟镇、白中镇、池园镇,到达今天的上莲乡莲埔鼠船码头,全长47公里。二是县城经今天的云龙乡、白樟镇、白中镇、坂东镇,然后分两路:一路经坂东镇到达今天的三溪乡,当日朱熹游览白岩山并题字“八闽岳祖”,走的就是此路;一路经坂东镇到达今天的塔庄镇(最远可航行到省璜镇的镇区),全长39公里。三是今闽江北岸安仁溪的东桥镇安仁溪村口至下洋村,全长6公里。四是从今雄江镇大雄村,溯闽江,经古田县水口镇,至橘林乡的埘坪村,全长35公里。鼠船航运经过的各个乡镇,都是临溪修建镇中心街道,街道沿溪一侧的店铺底层都有石块砌成的台阶式码头,以便鼠船货物的装卸。鼠船在县内的主要停靠码头有:云龙乡的台鼎街,白樟镇的白云渡街,坂东镇的坂中街、车墘街、旱头街,塔庄镇的茶口街、坪街、莲宅街,白中镇的五回取地街,池园镇的池园街,上莲乡的上寨街,雄江镇的大雄街、橘林乡的埘坪街和古田县水口镇的水口街(原属闽清,解放后划入古田县)。

鼠船除了在县内溪道航行,还经闽江航道上行到闽北,闽北俗称“上府(首府剑州府,今南平市)”;下行到福州,福州俗称“下府(首府福州府,今福州市)”。鼠船通常由福州承运食盐、糖和日用工业品,分赴闽北的南平、顺昌、将乐、邵武、光泽、泰宁、建宁、沙县、永安、尤溪、建瓯等县,然后由上游各县运输大米、土纸等土特产品下行到福州。也有不少鼠船和船工在闽北扎根。据史志记载,当时的鼠船溯闽江而上,在闽北的尤溪、沙溪、建溪、富屯溪,开辟了四条溪道航线:一是沙溪流域的沙县县城至夏茂,全长40公里;二是沙溪流域的永安县贡川至明溪县的溪源,全长30公里;三是尤溪流域的大田县汶江至尤溪县城,全长90公里;四是富屯溪的泰宁县城至际下,全长35公里。据史书记载,鼠船“上行‘纸糊’剑州府、下行‘铁打’福州府”(清军入闽,福州府久攻不克,铁打的一般;剑州府一攻即破,就像纸糊的),每一艘船上都有一个师傅带一个学徒,学徒年龄大多十多岁,偶有一艘船上三人者,即一个师傅带两个学徒。船民多以同乡、同村自愿组合,一帮一帮的出行,一般是五六艘为一帮,也有多达二十多艘成一帮,路上可相互照应。

鼠船独特的建造工艺,后来还传播到海外。据史书记载,清朝末年,朝廷通缉闽清籍戊戌维新余党黄乃裳,乡亲们闻讯,及时用鼠船将之送出闽江口,帮助他逃往南洋。后来黄乃裳在南洋与北婆罗洲砂捞越的拉者(统治者),签订垦约,获准在今之马来西亚诗巫拉让江两岸(右起船溪美录到罗马湾,左起亚山港到开汉港),垦荒种植谷物和蔬菜,建设海外“新福州”——诗巫城。创业初,闽清移民建造的鼠船送货物和粮食,沿江交易商品,立下汗马功劳。今天,诗巫的拉让江上,鼠船仍是主要交通工具之一。许多诗巫人每天驾驶着鼠船沿江漂行,与沿江住民交易商品,生意红火。

文化秩事

“雨余月际,遥睇江烟苍茫间,舴艋往来,飘如一叶,亦佳趣也。”这是八百多年前,朱熹笔下的闽清鼠船晚渡美景。

1197年初夏,南宋进士郑君端,奉命赴闽清县担任县令,路过闽北重镇建瓯时,巧遇著名理学家朱熹。遂以江西同乡的身份,邀请朱熹到闽清讲学,朱熹欣然应邀。于是,两人结伴,雇了一艘当时称霸闽江航运的闽清鼠船,顺流而下,直奔闽清。

朱熹笔下的“舴艋”,就是今天闽清人说的闽清鼠船,“舴艋”这一名称是闽清人、福州地区第一个状元——许将,觉得鼠船名字不雅,遂改名为舴艋舟。可是闽清百姓嫌之“字僻”,背地里仍然称之“鼠船”。

鼠船也为革命立下了功劳。1933年5月,红军在攻打顺昌洋口镇,停泊在顺昌江面上的一百多艘鼠船架起浮桥,保证了红军队伍顺利过江。《闽清县志》记载,抗战时期,福州通往闽西、闽北及出省的惟一公路——福(州)古(田)瓯(建瓯)公路被破坏,福建沿海各地运往江西和闽西、闽北的食盐、食糖、龙眼干等货物,多由莆田挑运经永泰到闽清,再由鼠船运往闽江上游;江西和闽西、闽北的大米、香菇、笋干等农副产品,也多于闽江上游用鼠船航运到闽清,再由闽清挑运经永泰到沿海各地。当时,多达千余艘的闽清鼠船,为福建人民的抗日战争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44年中共福建省委在闽北遭遇国民党顽固派包围,鼠船将众多干部战士偷偷运送到闽清,一路挺进闽清橘林乡伴岭村,组建中共闽东特委,指导闽东的抗日战争;另一路取道闽清坂东镇洪安村,经永泰县前往福建东南沿海抗日前线,指挥全省的抗日战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