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炮

更新时间:2024-09-18 17:35

舰炮,舰船上用于射击海上、空中和岸上目标的海军炮。舰船防空、反导和对海、对岸作战的主要武器。一般为高射和平射两用型炮,具有发射率高、反应快速、操控方便、持续作战能力强、用途广泛等特点。

发展历史

舰炮出现于14世纪。初期为青铜或铁铸成的滑膛炮。有的装在舰船艏艉平台上,有的配置在多层甲板的两舷(称舷炮)。当时大型战舰装备的舷炮多达百余门,舷炮战成为海战的主要样式。1861年,北美建造的炮舰“莫尼特”号,在甲板上安装带有原始炮塔并能旋转的甲板炮,可向两舷发射,在保证同等射击效果的情况下,比舷炮门数减少一半。19世纪中叶制造出线膛炮,采用无烟火药和高能炸药,增大了射程,提高了射击精度和攻击威力。随后,出现了大口径、防护装甲和供弹系统与炮位连成一体的炮塔炮。飞机出现以后,舰上又装备了高射、平射两用炮。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舰炮一直是水面舰船海上作战的主要攻击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舰载导弹的出现和迅速发展,舰炮的作用和地位有所变化:远距离的攻击任务主要由舰载导弹承担,而舰炮在防空、反导方面的地位加强,在执行对海、对岸作战以及持续作战能力方面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继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各国相继研制和装备了全自动舰炮,在自动化、发射率、射程及毁伤目标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典型的有AK-130型双管130毫米舰炮、MK45型127毫米舰炮、“奥托”76毫米舰炮。

分类

按口径,分为小口径、中口径和大口径舰炮;按炮管数,分为单管、多管和联装舰炮;按封闭程度,分为全封闭式和非封闭式舰炮;按自动化程度,分为全自动、半自动和非自动舰炮;按射击功能,分为平射和高平射两用舰炮。以往还曾按战斗任务,分为主炮和副炮:在一艘舰船上口径最大、主要担负对海和对岸作战任务的舰炮称主炮;其余口径较小、主要担负防空作战任务的舰炮称副炮。现代舰炮主要用于对空防御,主、副炮已无明显界限。

组成

舰炮主要由发射系统、瞄准传动系统、炮架、供弹系统与炮弹、防护装置等构成。①发射系统。包括炮身、炮闩、装填机和反后坐装置,用以发射弹丸,赋予弹丸初速、转速和飞行方向,重复装填炮弹。②瞄准传动系统。包括瞄准传动机构和瞄准随动系统,用以使舰炮旋回和俯仰,实施瞄准。③炮架。包括摇架、旋回架和基座,用以支撑炮身,承受舰炮发射时所产生的作用力,并保证炮身旋回俯仰。④供弹系统与炮弹。供弹系统包括扬弹装置和弹鼓(或弹箱)等,用以将炮弹从弹药舱输送到发射系统。有的还配有引信测合机,在供弹过程中自动装定引信分划。舰炮使用的炮弹有穿甲弹、爆破弹、杀伤弹、空炸榴弹和特种弹等。⑤防护装置。封闭式舰炮外部装有炮塔防护装置,具有防水、防气浪和防核尘能力;非封闭式舰炮仅有防盾和护板。现代舰炮实现了全自动化,跟踪瞄准、供弹、装弹、射击控制、弹种更换和瞎火处理等自动完成,可遥控操作;发射率高,中口径舰炮单管发射率为90~120发/分,小口径舰炮发射率一般为3000~5000发/分,有的高达上万发/分;配用新型炮弹和引信,射程增大,毁伤目标能力显著提高,37毫米以上口径的舰炮普遍配用了近炸引信预制破片弹,毁伤能力提高了几十倍,小口径高射速舰炮配用脱壳穿甲弹;弹炮结合的近程反导武器系统(如俄罗斯“卡什坦”系统)将舰空导弹加装在6管30毫米舰炮的摇架上,毁伤概率可达95%;配备先进的火控系统,使舰炮具有全天候作战和抗干扰能力,全自动操控,能进行射击校正、射击效力评估、自动停火和转火,反应时间短,射击精度高。中、小口径舰炮以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射击精度、提高发射率和反导效能为发展重点;大口径舰炮以减轻重量、提高自动化程度、采用隐身技术和研制新弹种等为重点。一些国家正在采用液体发射药、随行装药发射、电热化学发射、高能激光技术、电磁发射和垂直发射等新技术研制新型舰炮及武器系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