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

更新时间:2024-09-04 08:20

舍生取义(拼音:shě shēng qǔ y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成语出处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晋国的义士豫让曾受到智伯的重用。智伯后来被三晋打败身亡,因赵襄子是杀智伯的主谋,所以豫让要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

他乔装成一个残废的人,走到襄子的厕所去,假装成粉饰墙壁的人,想伺机刺死襄子。襄子去小便,忽然觉得心里有点跳动,知道有人要刺杀他,便叫人捉住粉饰墙壁的人,一问原来是豫让。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报仇,感念他是义士,所以把他释放了。

后来豫让又用漆涂在身上,剃去胡须和眉毛,毁了容貌,扮作一个乞丐,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但说话的声音还没有改变,于是他又吞炭改了声音。

一天,他预先躲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赵襄子将要走到桥上时,忽然他的坐骑惊叫起来,赵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让来行刺了,叫人搜查,果然不错。赵襄子叹道:“豫让,你替知己报仇,大家都已知道你的义举了。这次我不再释放你,成全你吧。请你自己了断吧!”

豫让也被赵襄子的话感动,他请求赵襄子把袍子脱下来,自己在赵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然后自杀了。他舍弃了生命,只为报答朋友的恩义。

成语寓意

中国自古是一个热爱生命的民族,更是一个崇尚气节的民族。为民族大义舍生忘死者历代有之,他们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与楷模,受到敬仰尊重。文天祥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也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时候,苟且地活着和为义而死,是不同人的选择。选择活下来,蝇营狗苟地活一辈子,内心是憋屈的,口头上是唯唯诺诺的,行为上是蛇形鼠迹的,留在世上的名声是劣迹斑斑的。而放弃生命,选择坚持大德高义的人,内心是堂皇的,思想上是熠熠生辉的,行动上是光明磊落的,声名是光耀千古的。

成语运用

“舍生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

宋·苏轼《乞将章疏付有司札子》:“夫君子所重者,名节也。故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可杀不可辱之语。”亦作“舍生全义”。

明·邵璨《香囊记·潜回》:“若论二帝受此困辱,即欲舍生全义,奈上有老亲之故,下无宗祀之承,似此淹留岁月。”

拓展阅读

“舍生取义”中的“生”指生命,而不是身体,不可将“舍生取义”错记为“舍身取义”。文天祥曾写道: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和“义”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所以,与“舍生取义”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成语叫作“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出自《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的弟子问他,仁德忠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怎么办?孔子说:“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