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形成

更新时间:2023-01-10 21:22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认同自己为一个特定群体的成员,并且其身份被至少一个其他人承认时,相互认同类属的人群就成为了一个群体,这个过程就是群体形成的过程。

影响因素

1、互动和共同目的。心理学家米德尔布鲁克(P.N.Middle brook,1980)提出,在人们意识到不能单独完成一项工作,或者是通过多个人的共同努力可以更顺利完成一项工作时,就倾向于组成群体。这样,互动,是群体形成的直接原因。谢立夫等人不同阶段的反复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2、隶属需要。所谓隶属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指个人认同于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并以相同方式行为,以获得安全感的需要。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对自己进行评判的参照基点,否则就难于自我确认,就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因此,人需要将自己归于一个自己认同的群体。这就是隶属需要。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1959)进行的一项著名研究,很好地证明了以上的理论,即一个人安全感越是缺乏,他的隶属集群需要也越强烈。沙赫特用不同的实验操作引发被试不同的恐惧水平,然后考察恐惧水平与人们希望与别人在一起的要求是否有关。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原初的假设:恐惧水平越高,合群倾向也越强。

3、共同兴趣。兴趣的一致是现实生活中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兴趣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群体归属上的分化。心理学家蒂博特的研究证明,一个群体的吸引力,直接同其所开展的活动是否具有吸引力有关。活动越是可以激发人们兴趣,越易于吸引人们参与群体的活动。

4、工具作用与情境压力。人们加入某一群体有时是为了达到某种功利目的,或实现与群体无关的期待。此时,人们加入群体成了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大量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结果都显示,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前述沙赫特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其他心理学家对现实生活展开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心理学家夸伦泰利等人研究发现,灾祸的受害者会自动与邻里和朋友组成群体去寻找庇护或救援受害者。佩皮通等人的研究则表明,高恐惧诱发情境会明显增加个人参与群体的倾向:很显然,当人们安全感受到威胁时,组成群体或加入群体,是人们获得足够安全感支持的最佳途径。

形成过程

交往、共同活动和一致的目标是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1961年,社会心理学家谢立夫进行了一项经典研究,完整地揭示了人们从个体形成群体的全过程。这一研究请互不相识的12岁男孩参加夏令营。他们来自不同学校和街区,社会阶层上都属于中产阶级白人家庭。研究分几个阶段进行。

实验第三阶段是探索如何减轻或消除群间的冲突。实验安排两个小组被试一起进行一系列共同活动,如玩撒豆游戏,即先把豆子撒下,然后捡起来猜捡到的豆子数目;一起用餐、一起看电影短片。然而,这样的操作并未有效减轻双方的敌意。有一次两群体还在吃饭时发生了直接冲突。研究的进一步安排是提供两个群体必须一起协同活动的机会。如一起修野营基地的贮水池,否则大家都会缺水;一起协力将卡车拖出泥潭等一系列共同活动。结果,两个群体的敌对情绪明显减缓。野营生活结束时再次进行择友测验,结果两个群体的成员选择对方成员作为朋友的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左右。与第二阶段的结果形成了明显对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