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花菜

更新时间:2024-07-29 19:28

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 (Lamouroux Lamouroux,1813)),石花菜科石花菜科属藻类丛生植物,茎干较矮,紫红色,表面光滑无毛,呈矮圆柱形;根较细,布满毛枝,也为紫红色;花朵较小,淡紫色,呈多边形,花瓣数较少;果实较小,黑褐色,呈圆球形,表壳较软;花期4—5月;果期6—7月。石花菜名称首载于《本草纲目》中:“石花菜生南海砂石间,高二三寸,状如珊瑚。”

植物学史

石花菜名称首载于《本草纲目》中:“石花菜生南海砂石间,高二三寸,状如珊瑚。”

石花菜是红藻的一种,在中国各大海域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石花菜生长在浅水区的礁石上,颜色有紫红色、棕红色、淡黄色等,因为它们的形状好像珊瑚一样,所以也叫草珊瑚。除此之外,石花菜还有很多别的名字,在渤海沿海地区,石花菜被叫作牛毛菜、冻菜,在福建地区则被简称为“石花”或者是“红丝”。当听到这些名字的时候,要知道它所说的都是石花菜。石花菜通体透明,长得像小树一样,有很多不规则的分支。石花菜还因其样子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鸡脚菜、鹿角菜。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石花菜颜色有紫红、深红或绛紫色,在受光多的海区生长的往往呈淡黄色。新鲜的石花菜藻体为直立丛生,羽状分枝互生或对生,枝呈扁平或亚圆柱形。藻体分枝很多,主枝生侧枝,侧枝上生小枝,各种分枝的末端尖,枝宽0.5-2毫米。整个藻体上部分枝较密,下部分枝略微稀疏。固着器为假根状,假根一般呈黑色。藻体的大小因种类和生活环境不同差别很大,小的只有1-1.5厘米或2-4厘米,一般为10-20厘米,大的可达30-40厘米。

内部构造

表面被有厚膜,细胞内有色素体,此即为表皮层,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在石花菜藻体幼小时,很明显有一条中轴,髓部细胞由此分枝出来。因此,石花菜属于中轴系组织的藻类,髓部长柱形,细胞间有相当多的空隙,空隙间充满了胶质,因而形成了紧密的组织,体内的琼胶多储存于髓部。老成藻体的髓部中有无数纤维状细胞纵行贯穿在胶质中,增加了石花菜组织的坚初度。

石花菜的生长属于顶端生长,它的每一个分枝的顶端,都有一个顶端细胞。稾体分枝的生长就是通过顶端细胞的分裂并分化而进行的。顶端细胞首先分生成中轴丝细胞,同时在顶端细胞后的一二个细胞,它们经过分裂而产生4个围轴细胞。这些围轴细胞呈四方形排列在母细胞周围,并经过不断分裂和分化形成皮层及髓部组织,藻体基部的皮层再分裂形成假根,假根丝平行于中轴丝。

近种区别

生长环境

石花菜生长于海里的珊瑚礁上,它喜欢生长在水质清净、潮流通畅、盐度较高的海域,多为紫红色或深红色。从垂直分布来看,石花菜肩于喜阴性植物。一般生长于大干潮线以下至水深10米以内的海底岩石上。但有的种类分布可以更深一些。

分布范围

石花菜的分布很广,属于世界性的红藻。在太平洋沿岸的美国、墨西哥、智利、日本和朝鲜等有其分布。在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丹麦也有其分布。此外,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和南非等也有分布。但是,从总的分布来看,以太平洋沿岸及其附近诸岛的分布量要大一些。

中国沿海石花菜资源也很丰富,北起辽东半岛南至台湾沿岸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及台湾省等地。

繁殖方法

石花菜的繁殖分为有性生殖无性繁殖两种,有性生殖是通过雌雄配子体成熟后,果胞受精形成果孢子体,果孢子体成熟后产生果孢子而进行的;无性繁殖则是通过四分孢子体产生四分孢子而进行的。这两种繁殖形式最终都是以孢子进行的,故称为孢子繁殖,此外,石花菜还可以进行特殊的营养繁殖,分为匍匐枝繁殖、假根繁殖和藻体再生3种形式。

孢子繁殖

石花菜的生活史中,除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外,还有果孢子体世代。但果孢子体不能单独存在,仅能在雌配子体上形成并生长、发育。在非繁殖季节,雌雄配子体和四分孢子体三者之间是不易区别的,我们通常见到的石花菜这三种藻体都有,只有到了繁殖季节,藻体上产生生殖器官后,才能将它们区别开来。

果胞形成之后,碰到精子,精子便粘附在受精丝上,其接触处融化,精核则沿着受精丝进入果胞基部,与卵核结合形成合子,合子不离开母体。受精后,果胞便与下面的支持细胞融合,形成很大的融合胞。融合胞产生许多分枝的产孢丝,穿人营养组织的细胞间吸收营养。成熟的产孢丝,末端的细胞伸长,而分裂成果孢子囊。在融合胞产生产孢丝的同时,产孢丝外面的皮层进一步发育隆起,在藻体上形成一个膨大部分,称为果孢子体或囊果。在横切面观察,膨大部分为两个不完全分离的小室,室顶各有一孔与外界相通,此孔称为囊果孔,成熟的果孢子即从囊果子孔排出体外。果孢子排出后,便随水散布漂流,碰到合适的基质,便附着萌发成四分孢子体。

四分孢子体成熟后,在其分枝的顶端形成膨大卵形的四分孢子囊枝,四分孢囊由小分枝的表面细胞形成。成熟时,由于邻近的营养细胞向上生长,结果使四分孢子囊逐渐被埋于藻体细胞中。每个四分孢子囊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四分孢子,四分孢子在四分孢子囊中呈“十”字形排列。四分孢子囊成熟后,从藻体表面观察为紫红色的小斑点,稍微突起,并沿着小枝扁的一侧排列。

四分孢子成熟后,孢子囊壁破裂,其中的孢子即放散在海水中,碰到合适的基质便附着下来,形成雌雄配子体。

四分孢子囊排放之后仍呈球形,它们在排放口处停留一会,便开始浮升,远离母体。由此可见,石花菜四分孢子的排放方式是首先排放四分孢子囊。经过一段时间后,四分孢子囊的裂痕处突然开裂,四分孢子被释放出来,向四方散开,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接着慢慢下沉。刚刚分开的四分孢子呈长锥形、长卵形或不规则的长锥形等。

石花菜四分孢子囊枝和囊果枝成熟后,都会自然地排放四分孢子及果孢子,但其放散量相差很大。据观察,在孢子集中放散的时间内,四分孢子和果孢子每小时每克孢子囊枝可分别放散10000个和10个孢子。

孢子放出后大部分在数分钟内附着。如果孢子放出来之后,长时间(超过3小时)遇不到生长基,则失去附着力,以后再遇到生长基,孢子也不会附着了。在自然海区,大部分孢子附着于母体附近,而由于海水的活动,被带到其他地方的孢子,则可能因放出时间过长而失去附着能力。

四分孢子或果孢子附着后就要萌发。它们的萌发和生长过程是相同的,而且其大小、形态也是相同的。为圆球状变形虫状,直径27.8-36.7微米,平均32微米,中央有一细胞核,核周围原生质浓厚,孢子内弥散着色素体。萌发时,色素粒先变成分散状态,同时在细胞的外侧,产生一个透明膨大的突起,此突起称为萌发管。接着,孢子内容物移入萌发管,原孢子空囊残留在一端。在孢子萌发后大约2小时左右,萌发管与孢子之间便产生隔膜。孢子萌发后所产生的细胞称为基本细胞,该细胞呈长圆形或长卵形,中央有一核,色素体稍呈网状且不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内。基本细胞所具有的这种特异形态,对以后的分裂具有重要意义。孢子分裂时,首先分裂成2个细胞,一个为两端尖的纺锤形小细胞,一个为两端圆而中间稍狭的大细胞。在一般情况下,小细胞在上侧,大细胞紧贴在原孢子壳上。

以后,每次分裂产生的两个细胞再向横的方向分裂,同时在大细胞的顶端产生一个几乎没有色素的透明细胞。这个细胞向前端伸长,形成最初的假根,然后,萌发出的幼芽细胞再连续进行不规则的纵横分裂。萌发管突出20-25小时后,细胞数量增加到20-30个,其长经除去初生假根及原孢子空壳约为50微米左右。萌发管伸出70-80小时后,在与假根相反的一端出现一透明的生长点细胞。

第一假根自大细胞长出后,通常自小细胞又生出第二假根,但有的时候生长顺序相反,先从小细胞长出第一假根。

培养5-6天后,生长点开始分裂,生长加快,原有的两个细胞分裂区域的界限逐渐变得不明显。原孢子残壳渐渐模糊或消失,此时幼体长度约60微米,初生假根长约120微米。培养10天,幼苗平均长100微米左右,初生假根长达最大长度,约180微米,从此,初期假根开始萎缩。15天后,幼苗平均长140微米左右。21天,幼苗长可达800微米左右,侧假根东开始出现,基部分出小枝,初生假根继续萎缩。培养31天后,幼苗长达1毫米,个别可达2毫米,初生假根全部萎缩,但有的已重新生出二次假根束,侧假根束增多。35天后,幼苗长1-2毫米;多数幼苗重新生出二次假根束,成为主根。41天后,幼苗长达2毫米,全部重新生出二次假根束;侧假根束增至每株幼苗5-6束或更多而成为匍匐幼苗。再下海养育1个月,匍匐幼苗可长成石花菜小苗。

营养繁殖

石花菜幼体长到一定大小后,便从基部在水平方向上长出匍匐枝,匍匐枝不断蔓延生长。匍匐枝向下生出假根,并附着在基质上,向上生长出直立体。这样不断生长,不断增加直立体的数目,从而形成许多直立体小苗。

将石花菜根尖切除培养一段时间后,根尖就能再生出匍匐枝和直立体,并长成独立的新个体。生长在自然海区的石花菜,往往会被风浪从海底岩石上冲击下来,或者被人们采收上来。但是,石花菜的假根很容易断下来,并残留在原来生长的岩石上,这些残存在岩石上的假根往往就能够形成新的个体。石花菜的假根繁殖是一种对石花菜养殖具有重要意义的繁殖方式,利用石花菜的这一繁殖习性,我们可以在石花菜采孢子养殖结束后,直接采收养成绳上大个体石花菜,而将假根留在上面,让这些假根重新长成新的幼苗,继续进行养成。

如果将石花菜的分枝或主枝切除下来,残留在岩石上的切口处,仍能发出新芽,并继续生长形成完整的个体。被切除下来的枝体,如果夹在苗绳上,它便会继续营养体的生长。石花菜的分枝筏式养殖技术,就是利用枝体能离体生长的特性,从自然海区采收石花菜作种菜,然后劈枝并夹在苗绳上进行养成的。

栽培技术

石花菜育苗主要采用人工采孢子海区育苗或在室内短时间培育后,再下海培育。育苗室的结构与裙带菜育苗室相同。育苗器为维尼纶绳或维尼纶与聚乙烯的混纺绳制成的长30厘米、宽20厘米苗帘。采孢子的适宜时间是7-8月,选择四分孢子囊和囊果数量较多、成熟较好的种藻经阴干刺激后,撒在采苗池内育苗器上,添加清洁海水浸过种藻。10小时后,当育苗器上出现大量红色斑点便可结束放散,移至海区或室内育苗池内继续培养。

室内培育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有控制光照、调节水温等。海区育苗的管理包括:调节水层、拆帘培育、洗刷浮泥和清除杂藻等。当幼苗长达5厘米以上时可分苗栽培。

病虫防治

海生斑条藻类硅藻属底栖性,附着于生长基质上生活。这种硅藻的繁殖很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不小的规模,形成危害。被附着的石花菜在反复晒干、淡水漂洗成品菜过程中,能彻底清除其危害,恢复商品价值。

日本多管藻生长迅速,附着在石花菜上会导致石花菜流失,并且一旦附着很难手工摘除,而化学试剂对石花菜的危害又比较大。在养殖期双绳束挂能减轻日本多管藻危害,在石花菜筏架上套养海带也有增大摩擦减轻危害的好处。

藻沟虾和沙蚕会不同程度咬食石花菜的不同部位,藻沟虾喜爱咬食石花菜枝端,沙蚕则咬食石花菜假根、匍匐枝和基部小枝。麦秆虫尚未观察到咬食的行为,但是会影响石花菜的光合作用,并且会随风消失,在养殖区改变渗透压会使沙蚕感到不适逃窜,落入淡水死亡,并且这种方法不会影响到石花菜的生长。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石花菜中含有丰富的钙、镁、铁等矿物质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肿瘤、免疫调节、细胞毒性和抗氧化作用。石花菜提取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癌细胞生长。

现代药理研究指出,石花菜提取物对于降血脂、降血压、抗肿瘤、抗凝血、降血脂等方面会有不同程度的作用。饮食中补充石花菜还可有效改善高果糖饮食的胰岛素抵抗及高脂血症,同时还可降低糖尿病以及患慢性炎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食用价值

石花菜作为食用海藻植物在中国历史已经十分悠久,有数百年历史。石花菜不单单可以作为海鲜蔬菜,也是一种消暑的佳肴,石花菜放在太阳下暴晒使其褪色,再放入锅中熬煮,藻体内的半乳糖胶充分溶于水中,趁热过滤,在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艺,制作成半透明的、又轻又脆的粉条,人们称之为“洋菜”。

工业价值

石花菜是一种红色海藻,含有大量胶质,是制造琼胶的主要原料。琼胶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物生产的原料,价格较贵,所以研究出了用石花菜提取琼胶来降低价格,用石花菜提取出的琼胶分子较大,不容易被细菌破坏,成为了细菌培养基的理想原料,同时人们吃下去不会被吸收,且具有抗凝聚性,能很快吸收细菌,被制成了软纸包药或者包糖。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在工业方面作为凝剂、澄清剂、稳定剂等等。食品工业上可作为凝固防腐的重要原料,肉类食品加入琼胶可以杀菌,去除多余的水分,增进保藏性。

生态价值

石花菜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比较低级的生物,对海洋的生态环境起着修护稳定的作用,石花菜可以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盐,可以改善海水水质。在靠近岸边的海域附近石花菜和其他藻体可以形成天然藻场,减缓海水水流速度并且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栖息、洄游、产卵场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