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椁

更新时间:2024-01-02 08:17

石椁,石制的外棺,古人将遗体放进木质棺材里,再将棺材放到石质棺椁中,主要是避免木材日久腐烂,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石椁-词语解释

石椁亦作“ 石椁 ”。亦作“ 石郭 ”。石制的外棺。《礼记·檀弓上》:“昔者夫子居於 宋 ,见 桓司马 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庄子·则阳》:“卜葬于 沙丘 而吉,掘之数仞,得石椁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释之 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 南山 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 泗水 又南迳 宋 大夫 桓魋 冢西,山枕 泗水 ,而上尽石,凿而为冢,今人谓之石郭者也。郭有二重,石作工巧,夫子以为不如死之速朽也。”

石椁-汉白玉石椁

简介

汉白玉石椁中国国宝之一,通体都为汉白玉材质,椁座及椁壁四周雕有丰富的浮雕图案,并施以彩绘或描金,精美绝伦。

发现过程

1999年7月的太原,暴雨不断。太原附近王郭村的村民王秋生为了防止雨水浸泡院墙,想在靠庄稼地的一侧挖个小排水渠,却意外地挖到了这个石椁。

石椁资料

石椁呈仿木结构的建筑形式,由椁座、椁壁、椁顶三部分组成。石椁出土时椁门已经损毁严重,只剩下了门楣。椁座下四周各垫两个兽头,面部朝外、背负椁座,造型生动。石椁椁顶为罕见的歇山顶式样,为皇亲贵族的标志,仅次于庑殿顶

古墓出土的石椁通体都为汉白玉。据专家考证,这种汉白玉是河北省曲阳县的特产,为上等的汉白玉,仅此可以想见墓主人的身份极为显贵,他不仅生前尽享荣华富贵而且死后的棺椁也是极其奢华。石椁上绘有精美绝伦的浮雕壁画,颜色鲜艳,考古人员数了数,浮雕壁画多达54幅。这些浮雕所绘内容多是宴饮、歌舞、骑射及狩猎等场面,让人奇怪的是,浮雕里面的人物全都是高鼻深目、发型奇特,显然不是中原人。虞弘墓汉白玉石椁为中国首次发现,它居于墓室中部偏后,为仿木结构的建筑形式,由椁顶、椁壁、椁座三部分构成。椁顶形制为歇山顶,三开间。椁座下四周各垫两个兽头,结构准确,造型生动,面部朝外,背负椁座。墓中残存着10余个人物俑,有待从俑、武士俑和伎乐俑,均为石质彩绘,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其余出土物有八棱形汉白玉石柱、莲花座、白瓷碗、铜币等80余件,变十分考究。然而,最令人叫绝的当数石椁正面、里面正壁和两侧壁以及椁座四周的彩绘浮雕。今天,面对流派纷呈、百花争妍的造型艺术世界,我们对1400多年前先民的雕刻技艺,仍感到佩服不已。 墓中有墓在志两合,一合的盖有志,为男主人的。另一合盖上无文,残损严重,当为女主人的。精美的墓石碑上钦镌刻的文字告诉我们,男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鱼国人,生前任射声校尉、领并代介三州乡团,仪同三司等职。此人在北朝曾一度“检校萨保府”,职掌袄寺及西域诸国事务,在59岁时殁于并州晋阳府第,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2年)由石椁盛殓,黄土掩坦,迄今已度过了1400个岁月。

然而,在对墓主的身世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人们仍然弄不清楚,虞弘那个鲜为人知的出生地“鱼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处于什么位置。中西?西亚?还是西域某一不知名的小地方?专定们查问了辞书,浩繁的典籍,至今仍是推测惴度,没有确切的定论。但从墓中石俑,尤其是椁壁浮雕中的人物形象来看,墓主的出生地鱼国至少也应在西域中亚地区吧

石椁-武惠妃石椁

石椁简介

武惠妃石椁系唐代珍品,原葬与西安长安区大兆乡庞留村贞顺皇后陵墓武惠妃石椁内壁精美石刻

该石椁为立体减底浮雕做法,为宫殿形状石椁,结构由5 块椁顶、10块廊柱、10块椁板、6块基座,共31块雕刻有精美图案的石头组成,高约2.3米、宽约2.6米,长约4米,其内外均雕刻有侍女、花卉、鸟兽等,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是一件难得的唐代文物珍品,在全国已发掘的20多所唐代墓葬中体量是最大的,反映的内容最丰富;色彩保存最好;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人物简介

唐玄宗贞顺皇后武氏(699年-737年),又称武惠妃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父恒安王武攸止,玄宗的表叔;母杨氏。武惠妃遗传了姑祖母武则天的聪慧、阴狠。差一点把高宗立武后的故事来个翻版。

历经磨难

从美国追回的唐贞顺皇后陵墓(敬陵)石椁陕西唐贞顺皇后陵石椁被盗墓分子百万美金贩卖至境外后消失,该石椁在外漂泊6年后,被公安机关成功从美国追回。2010年6月17日,该文物移交仪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行,其将长期存藏于该馆免费供人参观。 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犯罪团伙盗挖西安一唐代陵墓。用炸药等打开陵墓后,犯罪分子被墓葬规格所震惊,尤其是一套图案精美的彩绘石椁,成了盗窃主要目标。该团伙先后6次入墓盗掘,并在公安局、派出所门口和盗墓周边站岗放风,监控警方动向。对石椁采取分解、打包的方式盗出,分批装箱偷运到广州。

2006年1月5日,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成立专案组。2006年2月13日,警方破获该犯罪团伙,嫌犯交代,石椁后又在香港以100万美金的价格倒卖到境外,但拒不交代石椁去向。

2007年12月,专案组获悉,石椁已被卖到美国,落在一名美国古董商人手上。

2010年3月4日,美国古董商同意无条件将石椁归还。

2010年4月17日,重达27吨的石椁运抵广州港。4月30日,漂泊6年多的珍贵文物贞顺皇后陵被盗石椁抵达西安。

2010年6月17日,举行移交仪式。该石椁经修复后,将存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免费供人参观。

石椁-李小孩石椁

石椁出土

20世纪60年代,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西大街南约50米处的一处基建工地施工时被发现一座构筑规整的长方形竖井土坑墓,由墓室和墓道两部分组成。墓室呈长方形,近地表处长6.05米、宽5.1米,向下逐渐内收,至墓底部长5.5米、宽4.7米,深度为2.9米。墓道在墓室南壁的正中,为斜坡式,长6.85米、宽度1.85米至1.60米。“这类墓葬形制在考古学上称作平面呈甲字形的土坑竖穴墓。”西安碑林博物馆副馆长王原茵介绍说,“属于规格比较高的一种墓葬。”

在对古墓的进一步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石椁。打开石椁,一具雕刻精美、堪称石雕艺术品的仿殿堂石棺跃入眼帘。石棺平面呈长方形,是3间有浮雕的房屋形状,长1.92米、宽0.89米、高1.22米。棺盖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盖下部分由6块石块镶为一体,中间开门,两侧开窗,四周刻有斗拱、门窗、瓦当,并线刻有青龙、朱雀、侍从等图案,俨然是一座隋代歇山式建筑(古建筑屋顶最常见的构造方式之一。即由前后2个大坡檐、两侧2个小坡檐及2个垂直的等腰三角形墙面组成,因交出9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的缩影,如此豪华石棺的墓葬主人究竟是谁?

石椁主人

根据墓志记载,墓主是一个年仅9岁的女童,名叫李静训,字小孩,是隋朝左光禄大夫岐州刺史李敏的第四女。李静训家世显赫,她的曾祖父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将,年轻时随周武帝平齐,之后又与隋文帝杨坚一起打天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战争中,以身殉国,享年48岁。隋文帝杨坚念李崇战功赫赫,且为国捐躯,因此对李崇之子李敏也备加恩宠,自幼便将其养在宫中。开皇初年,周宣帝宇文赟、皇后杨丽华隋文帝杨坚的长女、北周宣帝5皇后之首,静帝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的独女宇文娥英亲自选李敏为婿。

从墓志的记载来看,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杨丽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然而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她却“遘疾终于汾源之宫”(墓志语),“汾源之宫即是汾阳宫(隋炀帝行宫),也就是说,李静训应该是被杨丽华带在身边,随同隋炀帝一起前往汾阳宫时夭逝的,丽华对此十分伤心,便要求对其厚葬。

城内安葬

对比同时期其他墓葬,李静训的埋葬地点和埋葬方式尤为特殊。墓志称,李静训死后,当年12月埋葬于京兆长安县休祥里万善尼寺。“京兆”指的是当时隋代首都大兴城(唐为长安城),“休祥里”(唐称坊)位于大兴城内皇城西南第二街由北向南第二坊,“这也就是说李静训死后是被埋葬于大兴城内。”王原茵说,“我国汉民族进入封建社会之后,依照葬仪往往把葬地选在远离居住地的市郊,尤其是隋唐时期,在城内很少发现有同时期的其他墓葬,李静训墓也是迄今为止在隋代京畿地区发现的第二座墓葬。不过,万善尼寺并非是一般的尼寺,而是埋葬众多妃嫔的皇家尼寺。以李静训当时的受宠程度,埋葬于此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埋葬方式上,李静训将近26平方米的墓室内除了1方墓志、4块残砖与石棺椁之外未放置其他物件。“隋代使用的石质葬具,以石棺床较为普遍,但石棺椁,即便是普通式样,其使用人群也有一定的特殊性。”王原茵说,“在李静训之前,房形石葬具的使用者屈指可数,且隋唐两代的文献中都没有什么品阶的官员方可使用石葬具的规定,我们从隋至唐安史之乱以前所出土的使用石葬具的墓主情况分析,石椁、石棺仅用于一品以上的皇室成员和有特殊贡献的勋臣。李静训是皇太后的宠孙,死后享用石椁、石棺,当属于特加优厚。”

奢华陪葬

李静训墓不仅石棺豪华,墓内的陪葬器物也极为丰富、精美,这是已发掘的隋代其他墓葬中所没有过的。累计230余件的随葬物品皆置于石椁、石棺中间不足3平方米的狭窄空间内,除一般常见的陶俑及少数陶器外,还出土了大批珍宝,如金器,有嵌珠宝金项链、嵌珠宝金翎、金戒指、金杯、金钗饰品等,以及玻璃器、玉石器、钢铁器、骨、木漆器和丝织品等。其中,金项链和金镯是波斯的制品,玻璃瓶和所盛香水也来自国外。从这些随葬品中可以看出:陶俑和陶器属于仪仗类的殉葬品。陶、瓷、铜、铁、骨、木、漆器是日常服御器,种类齐全,几乎是把死者生前所需的日常物品一件不漏地都殉葬了。对于一个年仅9岁的女童而言,即便是生前如何深受宠溺,也还是超出了一般礼制所允许的范围。

通过对墓志铭文的解读,我们推测主办李静训丧事的极有可能便是杨丽华。首先,杨丽华对李静训这个外孙女倾注了太多感情;其次,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杨丽华生性倔强,是个行事颇有主见的女子,她对杨坚取北周而代之的行为始终不能释怀,从墓志中‘周皇太后’的称谓便可见一斑;第三,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建塔供舍利之风日盛,隋文帝在位期间更是大兴佛事,杨丽华既是北周皇后又是隋朝公主,且她本人也浸淫佛法,对于房形石葬具在礼制中的特殊含义自然非常了解。

这样看来,杨丽华命人雕刻具有宫室外观的华美葬具给她心爱的外孙女,并仿效舍利的埋葬方式,将其置于石棺中,并在石椁及石棺瓦当上刻有“开者必死”这样极其少见的严厉诅咒文字,并选择万善尼寺作为李静训的栖息之地,可谓合情合理,也煞费苦心,“这样一来可以保佑李静训墓永固,二来杨丽华本人也可经常前往追念。”

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孩,生前锦衣玉食,死后享受厚葬,只因为她是皇亲国戚的特殊身份。与其说这座墓是李静训本人地位的反映,不如说是她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其窀穸之所的一种折射。李静训的父母双方与皇室亲密而微妙的关系,丧事操办者的性格和情感以及个人的信仰,最后都转化为实物形式体现在她死后的安厝之所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