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岛海战

更新时间:2023-08-31 02:00

皮岛海战指崇祯四年(1631年)六月明朝大败入侵皮岛(地处辽东半岛与朝鲜交界)的后金军战役。

事件背景

崇祯三年(1630年)明将刘兴治杀皮岛总兵陈继盛,割据皮岛,并通款后金大汗皇太极。明朝闻变,派副总兵周文郁等安抚。刘兴治接受安抚,叛乱渐息。但是,刘兴治的叛变活动并没有停止,他伙同参将李登科、游击崔耀祖、都司马良、李世安、郭天盛、守备王才、王成功等人签署了一份“盟誓”书,秘密送到皇太极手中。次年即崇祯四年(1631年)三月,皮岛发生兵变,刘兴治被杀。有从皮岛逃至沈阳的女真人向皇太极报告说:“兴治被杀,岛中未定,若于此时以一支兵袭岛,则可全利也。”由此,后金首次发动征皮岛之役。

经过

崇祯四年(1631年)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任命总兵楞额礼为右翼主帅,喀克笃礼为左翼主帅,率骑兵千五百人,步兵四千五百人,征南海岛(皮岛)。后金军经边镇义州,进入朝鲜境内,直取宣川。六月四日,由宣川分兵四路:一路入蛇浦,一路陈于身弥岛浦口,一路陈于郭山宣沙浦,一路奔嘉定。据朝鲜将领林庆业观察,合四路后金兵“步骑数万,凭陵冲突,遽塞沿路”。以上后金所占四处,都在皮岛(椴岛)东北至东面的沿海一线,从陆上形成了对皮岛的半包围形势。后金攻打皮岛,首先要解决战船问题。它向以骑兵为主,既不会造船,也没有善于操舟的水手。但是朝鲜国王李倧见到满达尔汉、董纳密带去索船的信以后,召集廷臣多次讨论,决定拒绝借船给后金,明确表示:“明国犹吾父也,抚我二百余年,今征我父之国,岂可相助以船?船殆不可借也!”满达尔汉与董纳密无可奈何,两手空空回国。后金借不到船,已从海上搜索到十一条船,把部队运到靠近皮岛的身弥、宣沙等小岛。另在宣川“砍木造船”,做攻皮岛的准备。同时,沿海岸线筑墙,作为进攻的防御工事。

明军方面,由上任东江总兵不久的黄龙指挥。九日,他派遣副总兵张焘率军赶到身弥岛,与后金兵展开激战,明军掌握大量火器,又有成批船只,习于水战,给予后金兵以重大杀伤,“毙尸成绩”,被迫从身弥岛退却。接着,督军大小兵船百余艘迎战于宣川浦。据朝鲜人目睹战况:“战舰蔽海,连日进战,炮烟四塞,声振天地。”可见战斗是何等激烈!有一后金将领,两腮中一炮丸,颐颔被打坏,用头巾裹结,载到宣川就死了。兵士死尸累累,“扶伤盈路,不可胜记。杵卤俱漂,草木浑腥。”副总兵沈世魁于十二、十九等数日,连续进攻蛇浦的后金兵,浴血奋战,“神炮诸发,虏阵披靡,死伤甚众”。后金焚烧尸体数日,显见伤亡惨重。

十七日,张焘率军驾船攻击后金沿海防线。在战役中有一西洋人:葡萄牙炮兵统领公沙的西劳(Consales Texeira),来中国教授铸炮和使用的技术,明朝封其为统领,这次也参加了战斗。西洋大炮放置在船上,他亲自指挥,攻击正面;明兵驾三板唬船,施放三眼火铳,四面攻打。威力强大的西洋大炮对准后金修的防御墙猛烈轰击,纷纷倒塌。开始,后金迅速修复,马上又被击毁,防守的士兵随之倒毙一片。西洋炮共施放了十九次,加上三眼枪的配合射击,击毙后金兵约六七百人。

双方激战十余日,后金终究敌不过明军的猛烈炮火和海上用船之不便,被迫放弃进攻,“畏缩奔于八十里之外,不敢复近海岸”。六月二十八日,后金自朝鲜撤兵,七月二日回到沈阳。

评价

明军的火器相对后金以弓箭刀矛为主的武器远占优势。后金伤亡很惨重,据说还有一位“王子”或大将阵亡。不习水战,船只不足,深入到朝鲜,在一个不熟悉的地理环境中,特别是在他们十分陌生的海上作战,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朝鲜不参与任何一方的战斗,隔岸观火,实则在感情上是向着明朝方面的,当地百姓常“窜伏林谷中,击杀虏兵之散处者”。给明军以心理上的鼓舞和支持,因而增强了他们战斗的勇气和信心。明朝得到战斗的全面报告后,惊呼为“此海外从来一大捷”,“则此捷为十年来一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