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丹寺

更新时间:2024-05-09 20:41

噶丹寺,又名甘丹寺,全称甘丹朗杰林,直译为喜足尊胜洲,坐落在拉萨市区东面40余公里的达孜区境内,拉萨河南岸的旺波尔山坳,海拔3800米。其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从1980年起,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修复。

历史沿革

永乐七年(1409年)藏历正月初一,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进行规模盛大的供奉活动,以扩大黄教影响。法会之后,宗喀巴和他的门徒在帕竹政权的支持下于旺波尔山兴建噶丹寺。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在“赤多康”圆寂。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宗喀巴的弟子玛仁钦修建了措钦大殿这座灵塔殿。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索朗多吉对“赤多康”进行了扩建,18世纪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期加盖了金顶。

雍正十一年(1735年),清世宗赐名永泰寺。

文化大革命时期,噶丹寺遭到了严重破坏,古老的建筑全部被拆毁,只留下残垣断壁,寺内的大量文物也基本上被洗劫一空,连宗喀巴的灵塔也被砸毁,据说上面的一块世界上排第三大的金刚钻也不知去向,只有小部分贵重文物得以保存下来。

从1980年起,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修复。一些主要殿堂和僧舍,几百尊泥塑、铜铸的佛像已逐步恢复,新印了全套《甘珠尔》、《丹珠尔》,重新绘制了壁画。

建筑格局

噶丹寺的建筑总面积约三万余平方米,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措钦大殿,据说有一百零八根柱子,一千六百多平方米,可容纳三千多喇嘛诵经。夏孜扎仓和绛孜扎仓亦颇具规模,各近千平方米。里面的壁画和造像,都较为精美。阳巴并是该寺的护法神殿,其规模仅次于以上几个殿堂,殿内后墙是一块巨石,喇嘛们称为飞来石。传说是从印度的阳巴井地方飞来,由此而得名。殿内的壁画,相传是宗喀巴的大弟子克珠杰亲手所绘(克珠节为宗喀巴的得意门生,为八大弟子的首位,出道后在日喀则兴建了著名的扎什伦布寺,后被追认为一世班禅,传说他是位著名的壁画大师),画风简约流畅,色彩朴实淡雅,是明朝时期西藏壁画的典范。据说,过去这座殿堂里还供奉着清乾隆帝御赐的一宝石盔甲,盔甲上刻有汉、藏、满、蒙四种文字。

噶丹寺全寺分夏孜、绛孜两个扎仓(经学院),夏孜扎仓是宗喀巴弟子德布仁布切主持修建的,经常用88根大柱建成,面积近1000平方米;绛孜扎仓是由索朗白桑主持修建的,经堂用84根大柱建成,面积930平方米,位于旺波尔山的西梁。两个扎仓分别可容1500个喇嘛同时念经。

噶丹寺旁还有大量的僧房和康村,僧房围绕扎仓布置。扎仓下面为康村,噶丹寺法定僧人为3300人,实际人数一度达5000余人。喇嘛们按地区分别组织在各个康村和密村中。有的康村下面再设密村,米村是寺庙最基层的管理机构,噶丹寺共有20个米村,寺内有23个康村和20个密村。康村的建筑一般由小经堂、僧居、厨房、仓库组成。此外,噶丹寺中还设有九个辩经场,以适应春、夏、秋、冬四季法会和平时辩经的需要。

主要建筑

措钦大殿

措钦大殿是噶丹寺最大的经堂,宽43.8米,深44.7米,有大柱108根,可容纳3300名僧人同时诵经。殿内主供的是未来佛强巴佛,后增供宗喀巴等鎏金铜佛。大殿中有一根奇怪的大柱,它离开地面有一掌厚的距离。相传在修建噶丹寺时,为了使大殿更加牢固,宗喀巴大师决定在大殿中央立一根大柱撑住殿顶,可是找遍拉萨地区也找不到那么高大的树木。后来,在西藏东部的原始森林里找到了大树。在返程途中住宿时,大树却不见了,回头找时,发现它又立在原处。他们再次把树砍倒并日夜不停地催运,终于运到了噶丹寺。打磨好后竖在大殿中央,但是大柱不肯支撑而离地一掌。从此,到噶丹寺的人都要摸一摸柱底,以祈祷吉祥。

宗喀巴寝殿

宗喀巴寝殿藏语称“赤妥康”,是宗喀巴和历任甘丹赤巴起居、修习密法之所,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殿内主供文殊菩萨和尊胜母、大白伞佛母等。由于殿内保存有宗喀巴及历任甘丹赤巴用过的衣物,因此又名“存衣殿”。

羊八犍经院

羊八犍经院高4层,面积800平方米,于1409年兴工建造。殿内后墙有巨石一块,相传是印度羊八犍地方飞来,故得名。

宗喀巴灵塔殿

宗喀巴灵塔殿藏语称之为“司东康”。该殿是羊八犍经院的最高层。公元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在赤妥康圆寂,遗骸保存于银塔之中。后由固始汗之孙洛桑旦增以青海地区所属的一年税收换成黄金,全部包裹于灵塔塔身,并饰以各种名贵珠宝,使其成为一座较为富丽的金塔。

文物遗存

噶丹寺内拥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以清乾隆帝所赐盔甲和明永乐皇帝所赐锦锻绣塘最为著名。盔嵌金银珍宝,系乾隆皇帝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作为对黄教始祖宗喀巴的供奉赐给西藏的,头盔上面还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作了说明,是一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珍品。锦锻绣塘是明朝永乐皇帝赠赐给大慈法王释迦也失的,共有释迦牟尼佛、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精制的锦缎24幅,大慈法王返藏后立即转奉给上师宗喀巴。噶丹寺不但汇萃了大量建筑与艺术珍品,在历史上它还占有较为重要的政治及宗教地位。

价值意义

宗喀巴为了推行其宗教改革运动,建立起自己的佛教基地,作为培养弟子,弘扬教义的场所。噶丹寺的修建,则标起着格鲁教派有了根本道场,黄教已经在“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宗喀巴系青海宗喀地方人(巴,是藏语人的意思,宗喀巴即宗喀地方人之意,其真名罗桑扎巴),他十六岁进藏,先后在卫藏许多寺院从名师学习显密教法,二十五岁获得格西学位(格西是一种学衔,授予具有一定学识的喇嘛),二十九岁开始讲经授徒。由于当时西藏佛教积弊甚多,清规戒律废驰,他便以源于阿底峡(阿护罗人,今为孟加拉。于十一世纪上半叶来到西藏,创立噶当派)的噶当派教义为宗旨,进行改革,所以有人称这派为新噶当派。由此创立了占统治地位的格鲁派,也叫黄帽派,简称黄教。

活动建设

噶丹寺中皇帝所赠送绣像,每年元月要展示3周,称“甘丹绣塘节”。

一般每年春夏之间的“吉日”,噶丹寺均有“展佛”活动。

每年藏历元月初三或初四至二十五日,举行传昭大法会。

2009年10月18日至20日,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暨创建噶丹寺600周年庆祝活动在拉萨噶丹寺举行。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噶丹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噶丹寺坐落在拉萨市区东面40余公里的达孜区境内,拉萨河南岸的旺波尔山坳,海拔3800米。

交通路线

北京——沧榆高速——京藏高速——107国道——达孜区——噶丹寺

广州——光昆高速——汕昆高速——大丽高速——林拉公路——达孜区——噶丹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