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毒

更新时间:2024-09-11 13:35

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是瑞香科狼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粗壮,圆柱形,棕色,有时带紫色;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基部圆形至钝形或楔形;花序顶生,绿色叶状总苞片;果圆锥状,果皮淡紫色。狼毒的花期为4-6月,果期7-9月。因相传鸟兽误食后立即死去,故名狼毒。

植物学史

因相传鸟兽误食后立即死去,故名狼毒。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根茎木质,粗壮,圆柱形,不分枝或分枝,表面棕色,内面淡黄色;直立,丛生,不分枝,纤细,绿色,有时带紫色,无毛,草质,基部木质化,有时具棕色鳞片。叶散生,稀对生或近轮生,薄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稀长圆形,长12-28毫米,宽3-10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稀钝形,基部圆形至钝形或楔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至灰绿色,边缘全缘,不反卷或微反卷,中脉在上面扁平,下面隆起,侧脉4-6对,第2对直伸直达叶片的2/3,两面均明显;叶柄短,长约1.1毫米,基部具关节,上面扁平或微具浅沟。

花白色、黄色至带紫色,芳香,多花的头状花序,顶生,圆球形;具绿色叶状总苞片;无花梗;花萼筒细瘦,长9-11毫米,具明显纵脉,基部略膨大,无毛,裂片5,卵状长圆形,长2-4毫米,宽约2毫米,顶端圆形,稀截形,常具紫红色的网状脉纹;雄蕊10,2轮,下轮着生花萼筒的中部以上,上轮着生于花萼筒的喉部,花药微伸出,花丝极短,花药黄色,线状椭圆形,长约1.5毫米;花盘一侧发达,线形,长约1.8毫米,宽约0.2毫米,顶端微2裂;子房椭圆形,几无柄,长约2毫米,直径1.2毫米,上部被淡黄色丝状柔毛,花柱短,柱头头状,顶端微被黄色柔毛。果实圆锥形,长5毫米,直径约2毫米,上部或顶部有灰白色柔毛,为宿存的花萼筒所包围;种皮膜质,淡紫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较高干燥向阳的高山草坡中,草坪或河滩台地上。

分布范围

狼毒产于中国北方及西南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狼毒花为两性,雌雄同株,头状花序顶生,花被形成花萼筒,花萼裂片常5片,开放后花萼裂片内侧白或浅黄色,外侧白色、黄色、浅粉色、浅紫红色或粉色。进入开花期,每花序常以20-30朵居多。在每个头状花序中,由外向内依次开放,每个花序中从第1朵花开放到最后1朵花开放大约用5-11天,自开花到结实全过程约需17-21天。访花昆虫主要为蝶蛾类、瓢虫、椿象,花序周围或植株上还有蜘蛛爬动。此外,狼毒的花具自交不亲和性,可以同时接受本地或入侵传粉昆虫的授粉,因此提高了狼毒的基因多样性,帮助其更好地在新生境中繁殖扩散。

由于青藏高原隆升与横断山地区生境片断化阻碍了狼毒在居群间的基因交流,造成了狼毒在居群间遗传上的分化以及花色变异;分子分析结果认为,白红花色是祖征,白黄花色、纯黄花色、纯红黄色是衍征。此外,狼毒在种群水平上有相对高的基因变异,种群的总多样性指数达0.4370,但该物种基因分化明显和基因流较低,其中基因分化与地理距离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相比中心种群,通过地域扩张的基因漂移和较低的种群基因流可能导致外周种群有较低的基因多样性。因此,狼毒可能有两个潜在的基因库,在对狼毒进行生物防控的时候应该注意使用不同的方法。

繁殖方法

狼毒的繁殖方式为播种和分株

在自然状态下,狼毒是靠种子进行繁殖的植物,结实率较高,因此研究狼毒种子的形态结构、种子休眠、种子发芽及种子储藏等特性,对于揭示群落内狼毒种群更新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狼毒的防除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价值

狼毒的毒性较大,可以杀虫;根入药,有祛痰、消积、止痛之功能,外敷可治疥癣。根还可提取工业用酒精,根及茎皮可造纸。

物种危害

由于天然草地持续退化,狼毒在退化草地上的扩散日益严重,影响中国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

防治方法

狼毒除草剂一般选用能灭除双子叶杂草的内吸性选择除草剂,文献中报道有防除效果的除草剂有57%的2,4-D丁酯、“狼毒净”1号除草剂(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所课题组研制)、48%盖灌能乳油,复合剂如2,4-D丁酯与百草敌搭配或与绿磺隆搭配、“灭狼毒”(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研制)等,施药后的表现为短期内对地上部分影响较大,茎叶干枯死亡,生长点坏死,随后根部坏死,腐烂中空;翌年灭除狼毒返青率很低几乎接近为零,防除效果都能达到90%以上。此外,有机硅助剂的使用可以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量,同时起到增效的效果。还有采用喷施除草剂+短期禁牧的形式也能显著提高毒杂草型退化草地的情况。防除狼毒的最佳施药时期是现蕾开花期,均匀喷药最佳时间是晴朗、无风的清晨或傍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