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西苑

更新时间:2023-03-21 01:40

简介

隋代

西苑。建于西元605年5月,是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时所建的皇家园林。隋时,又称会通苑,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华丽的园囿之一。北至邙山,南抵伊阕,西边一直到今天新安境内,周围二百余里,如今在其旧址上的西苑公园和牡丹公园仅占其很小的一部分。西苑南部是一个水深数丈,方圆十余里的人工湖,湖上建有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高出水面百余尺,相隔三百步,山上错落有致的亭台月观,内置机关,或升或降,时隐时现。

有若神变。其静之美、其动之奇,令人恋而忘返。西苑北面是一条蜿蜒盘亘的大水龙,名为龙鳞渠,依地形高低而曲折跌宕,流入湖中,遂与南部连为一体。各具特色的十六宫院面渠而建,其内殿堂楼阁,构造精巧,壮观华丽;其外流水潺潺,飞桥静卧其上,过桥百步,即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微风吹过,杨柳轻扬,修竹摇曳,曲折小径,奇花异石,亭台楼榭,隐藏其间。其中有“八面合成,结构之丽,冠绝古今”的逍遥亭,还有象征荣华富贵的牡丹,品名多达二十余种。

西苑之中,奇山碧水,相映成趣;亭台楼阁,巧置其间;流水缭绕,绿林郁茂。殿堂面渠而建,如龙之鳞,宛若天就。西苑建成后,隋炀帝非常满意,频频游幸,尤其喜欢在月朗星稀之夜,领宫女数千,骑马踏月游玩。月色下的西苑,更加美丽俊俏,使得隋炀帝诗兴大发,遂作《清夜游曲》,令宫女马上奏之,别有一番情趣。

西苑大体沿袭汉朝以来的“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按人工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来进行规划设计的,并以山水为园的主要脉络,特别是龙鳞渠为全园的一条主要水系,贯通十六个苑中之园,使每个庭院三面临水,因水而活,并跨飞桥,建逍遥亭,丰富了园景。绿化布置不仅注意品种,而且隐映园林建筑,隐露结合,是非常注意造园的意境,形成了环境优美的园林建筑。每个庭院虽是供妃嫔居住,但与皇帝禁宫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以后的唐代宫苑带来较大的影响。它的建成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西苑的造园创作是我国宫苑演变为后代山水宫苑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期的到来。

唐代

唐初,西苑改名为芳华苑;在武则天时,洛阳荣升为神都,西苑则随之被定名为神都苑。唐代和武周有高宗、武则天、中宗、玄宗、昭宗、哀宗六位皇帝先后移都洛阳,历时长达40年之久,作为皇家园林的西苑,范围虽有缩小(周围126里),但是风光依旧不减当年。仅高宗显庆年间建的宿羽、高山两宫,费银就高达3000万,西苑的俊美壮丽,由此可见一斑。

宋元以后

宋元以后,古都洛阳日渐衰落,作为皇家园林的西苑亦不免败落下来,但它在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地位却不容抹煞。西苑以人工湖为中心,湖上建山,湖之北所建各样的十六宫院,形成“苑中园”的特色,开创出别样的离宫型皇家园林,成为清代圆明园的滥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