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性论

更新时间:2023-11-10 11:06

泛性论(pansexualism)是精神分析大师S·Freud关于性本能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他认为在性本能背后有一个潜在的力量,称为“力比多”(libido),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人出生以后不久,“力比多”就开始发展。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力比多”经历着,口欲期(oral stage),肛欲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两性期(genital stage)等一系列发展阶段。

定义

泛性论(pansexualism)是把人类的所有行为都视为由性本能所驱使的心理学学说。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无不带有性的色彩,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间接与性有关,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可归结为性本能的冲动。

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分析学派所说的性本能不等同于通常所说的性欲或者对于异性的占有欲,除此之外,还包括让身体获得舒适感受的本能或需要,如自然的排泄、饮食需要。

弗洛伊德根据神经症患者的性倒错现象及幼儿表现出的性欲色彩,将性的概念扩大为心理性欲,将性感扩展到生殖器官以外的唇、舌、皮肤等身体器官和不畏的快乐,认为性感包括一切情感、爱和柔情,不仅成人,儿童也有性欲;人格的发展过程即性心理的发展过程。性欲的这种决定作用并不局限于个人,甚至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禁忌、法律都针对性欲问题而产生,社会宗教、道德的起源都是性,艺术不过是性欲升华的结果。

发展过程

泛性论在西方源远流长,古希腊人的哲学思想中已显露泛性沦痕迹,德国哲学家A.叔本华在《爱和生的苦恼》中称:“性爱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世袭君主,它已意识到自己权力的伟大,倨傲地高坐在那世袭的宝座上,以轻蔑的眼神统驭着恋爱,当人们尽一切手段想要限制它、隐藏它,或者认为它是人生的副产品,甚至当做不足取的邪道时,它便冷冷地嘲笑他们的徒劳无功。”继而F.尼采把艺术创造与性活动关联一起,认为:“艺术家按其本质来说恐怕难免是好色之徒……一个人在艺术构思中消耗的力和一个人在性行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种力。”

心理学家S.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的集大成者,他创造“力比多”(libido,汉语译为原欲)等一系列新词。大多出自发挥泛性论思想的需要。他认为力比多是包含在“爱”字里的所有本能力量,这种性本能力量必须获得施展,若受到压抑,就会导致人得精神疾病。这种性本能力量可以转移升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化创造,全是性本能乔装打扮向外发泄的方式。发展到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已成了性欲决定主义。他甚至把人世间的社会关系,如各类社团、教会、军队,更不用说亲属关系,均认为是由力比多做纽带联结起来的,无限地泛化性活动,把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均性化归宿。

历史影响

泛性论对于历史上的禁欲主义有巨大的冲击力,除此之外,它明显地不合乎科学的理性判断而有很大片面性和危害性。西方在20世纪出现的性自由、性滥用,以及离奇古怪的超现实荒诞艺术,不少方面是受到泛性论的影响。形成泛性论有两个思想根源:①禁欲观念,使人们的性感受特别过敏,长期处于性饥饿中的人,易诱发无穷的性联想,任何一个物体的性状、形态及功能均可与男女性器相关联。②把感情世界的爱与男女之异的性混为一谈,把一切快感均与性快感混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正是遵循这条思路。

弗洛伊德这一学说遭到反对和批评,尤其受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抨击。但该理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和开拓性科学研究的学术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