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火热

更新时间:2024-09-08 13:09

水深火热(拼音:shuǐ shēn huǒ rè)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下》。

成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这段话后来概括为成语“水深火热”。

成语故事

战国时,燕王哙改革国政,把君位让给国相子之,将军市被和公子平不服,起兵攻打子之,爆发内战。

燕国大乱,齐国乘虚而入,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兵十万攻燕。燕国百姓对内战不满,不愿出力抵抗齐军,出现“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的局面,有些地方燕国百姓反而给齐军送饭递水表示欢迎。匡章只用了五十天工夫,就攻下了燕国国都。

齐军攻占燕国后,并无撤回之意。匡章又不管束军队,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纷纷起来反抗。

这时,齐宣王向正在齐国游说的孟子请教,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它,到底该怎么办?”

孟子回答说:“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反而很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人有此先例,周武王便是。”这是指周武王讨伐商纣,救民于水火之中,灭商而建立西周王朝。

“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并不高兴,”孟子又说,“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人也有先例,周文王便是。”这是指周武王的父亲文王,当初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认为商王朝还没有丧尽人心,仍事奉商朝,不急于灭掉它。

孟子举了这两个例子后指出:“当初齐军攻入燕国,燕人送饭递水表示欢迎,那是因为燕国百姓想摆脱苦日子。而今如果齐国吞并燕国,给燕人带来亡国的灾难,使他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他们必然会转而盼望别国来解救了!”

齐宣王对孟子的这番忠告并不重视,一心要吞并燕国,结果不但引起燕国百姓的反抗,其他国家也纷纷表示要救助燕国,进攻齐国。齐宣王无奈,被迫从燕国撤军。

成语寓意

“水深火热”指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火那样越来越热。古时候一般都是君主专制导致的弊端让人民生活痛苦。人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成语运用

“水深火热”形容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多与“在……中”配合使用。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定语、宾语。也说“火热水深”。

明末清初·计六奇明季南略》:“益以投降之众,逃窜之兵掠人口资粮,无所不至,滇民水深火热。”

近代·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欧洲人民当时受那种种不自由的痛苦,真是水深火热。”

现代·金冲及毛泽东传》:“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保卫及恢复中国的领土主权,拯救全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现代·欧阳山三家巷》:“有一天,中国人脱离了水深火热的苦难,我一定息影家园,不问世事。”

现代·梁斌红旗谱》四二:“只要能把国家从水深火热里救出来,他就是至高无上的英雄。 ”

成语辨析

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两者都有生活极度困难的意思,区别在于:“水深火热”强调的是人民生活的极端痛苦,多用于战乱灾荒等重大变化的场景中;“民不聊生”强调的是生活非常艰难,简直活不下去,多用于缺衣少食等经济困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