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泰淳

更新时间:2023-11-18 10:36

武田泰淳(1912年-1976年),日本小说家、中国文学研究家。1931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中国文学。曾参与组织中国文学研究会,并在机关刊物《中国文学月报》上撰文介绍中国文学。1937年被征服役。小说多以战争为题材,是“战后派”代表作家之一。

人物生平

武田泰淳(1912—1976)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1931年入东京大学中国文学系。1934年与竹内好增田涉等组织中国文学研究会,在会刊《中国文学月报》 (1935年3月创刊)上发表论中国文学的文章。1937年被征入伍,在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中作为辎重补充兵派往中国,在上海附近登陆,两年期间目睹了在日军暴行下中国人民尸横遍野的惨状。1944年再度到上海,1946年回国。根据这个时期的经历创作的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有描写日军怀疑中国护士是间谍的《芦州风景》(1946),取材于《白蛇传》的《人世之外的女人》(1947),写杜甫草堂生活的《诗的风景》(1949),以及写侵华日军生活的《恶人》(1949)、《椅子的声音》(1951)、《你的母亲》(1956)等。《蝮蛇的后裔》(1947)写日本战败后一个军国主义爪牙依然作威作福,引起上海日侨的公愤,把他杀死。这部小说表现了二战结束后的日本人所感受到的急剧变化和人与人的关系,描写了人的欲望本能,意志,理想,并对人内部兽性一面与非理性冲动进行了剖析。《审判》(1947)写一个日本青年士兵在战争中曾杀死一个无辜的中国老人,他为了赎罪,决心留在中国。《风媒花》(1952)表现了参加侵略战争的军人对杀害中国人民的忏悔心情。他翻译过茅盾、萧军丁玲的作品,写过《司马迁》(评传,1943)。他的作品还有《光苔》(1954)、《森林与湖泊的祭典》(1955)等。

个人生活

妻子:武田百合子

武田百合子原姓铃木,生于1925年,26岁时嫁给年长13岁的作家武田泰淳。

1976年,日本名作家武田泰淳去世,随后52岁的遗孀武田百合子出版了记录一家人日常生活的《富士日记》,以横空出世的散文家身份惊现日本文坛。

作品欣赏

《信仰》-张晓光译

将军回到故乡后和谁都没会过面。镇子上的人也不知道他回来。他是那样的憔悴,以致人们即使遇见他也认不出来。他登上了一个有着古城墙的小山丘。那上边建有他的铜像。铜像后面是条漂浮着水藻的黝黑的城壕。铜像手执军刀、盛气凌人地俯瞰全镇,昔日的将军一边偷觑着自己的铜像,一边默默地在那儿踱来踱去。这铜像看上去仿佛变成了个陌生人,显得愚蠢可笑。尽管如此,他还是苦笑着,久久不愿离去。

一天,铜像被几个青年推倒了,在还没有搬到别处去以前,就这样遗弃在城壕边上。它那僵硬的泛着青色的铜脸仰面朝天,依然傲气十足。将军抚摸了一下横卧在地上的铜像,发现它比石头还冰冷。随意一瞥,他看见一个老太婆躬身蹲在铜像雪白的石座上。石座上放着一束鲜花。“这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呵……”老太婆对他说,但没有留意对方是谁。她的儿子曾在将军指挥的师里服役。

“因为那些遗骨啦,阵亡通知啦,全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这位大人。”

她告诉他说,每天她都来参拜铜像。

“假如这位大人还健在的话,我儿子也会活着的;如果这位大人去世了,那么我的儿子也就死了。”

昔日的将军大吃一惊,不由得两腿发软,随即从老太婆和铜像身边走开了。

自从那天起,他就怕遇见那老太婆。铜像尚未搬走,全身被泥水溅得肮脏不堪。将军看到自己的化身竟然落得这般凄惨、丑陋,心里非常难受。他觉得自己这样简直是赤身裸体地躺在地上遭众人嗤笑,心想还不如干脆掉到城壕里去。铜像下面的泥土被雨水泡得松软了,也许稍稍再把土刨开一些,铜像就会滑落下去。他背着人偷偷地这样去做了。一天傍晚,铜像倾斜了,顺着满是枯草的斜坡滑下去,随之发出了一声沉闷的声响,四周泛起白色的泡沫,铜像沉到了壕底。他直起酸痛的腰,茫然地俯视着又恢复了平静的水面。

猛然间,他被人从背后重重地推了一下,向前跌倒了。

“这可是你干的好事,天杀的!”暮色中站立着那老太婆,由于愤怒,她那瘦小的身躯不住地颤栗。

“你想对这位大人怎么样?对这位大人……”老太婆诅咒他,并朝他吐唾沫,然后哭喊着跑下了小山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