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4 06:05

桓(读huán),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最早字形见于战国《古文典》。本义指古代邮亭旁边用为标志的木柱,后也泛指立于城门、桥梁、寺庙等处起标志作用的木柱。桓多成双而立,又称桓门、华表

字源演变

桓,形声字。木做形旁,表示树木,亘(xuan)是声旁。秦汉文字中,亘的《说文》小篆字形承袭春秋文字,省作(字形2所从);秦简文字承袭战国文字,省作亘(《睡甲》200页,“垣”字所从),为后世文字所本。又,在现代汉语楷书中有音gèn之“亘”(亦作“亙”,旧音gèng,“恒”从此得声),在古文字中另有来历,与“桓”“宣”“垣”等字所从者并非一字(参见《说文二部》“恒”“亘”二字条)。战国文字左边从木,右边是亘,隶变后楷书写作桓。

“桓”,本义指古代邮亭旁边用为标志的木柱,后也泛指立于城门、桥梁、寺庙等处起标志作用的木柱。桓多成双而立,又称桓门、华表。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桓,亭邮表也。从木亘声。胡官切。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並胡官切。音丸。《说文》:邮亭表也。徐曰:表双立爲桓。汉法,亭表四角建大木,贯以方板,名曰桓表,县所治两边各一。《前汉·尹赏传》:葬寺门桓东。

又斲木如石碑,四植谓之桓,以下棺也。《礼·檀弓》:三家视桓楹。

又《周礼·春官》:公执桓圭。

又桓桓,武貌。《书·牧誓》:尚桓桓。《诗·鲁颂》:桓桓于征。

又盘桓,难进貌。《易·屯卦》:盘桓,利居贞。

又水名。《书·禹贡》:西倾,因桓是来。

又《谥法》:辟土服远,克敬勤民,皆曰桓。

又《方言》:桓,忧也。

又木名也。郭璞云:叶似柳,子似楝。《玉篇》:皮黄白色。《山海经》:袟周之山木多桓。

又《酉阳杂俎》:无患木,一名桓。

又盘桓,髻名。《古今注》:长安妇人好为盘桓髻。

又姓。《姓苑》:望出谯郡,汉有桓荣。

又叶敕伦切,音櫄。汉高彪诗:古之君子,卽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

又叶王权切,音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以盘桓。还音旋。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