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碰撞

更新时间:2022-08-25 14:25

板块碰撞(plates collision)是指两板块相向运动发生俯冲消减,当其间的洋壳全部损耗以后,陆壳因浮力不能下潜而导致碰撞。

定义

两个同类型板块(同为陆壳板块或同为洋壳板块)相遇、相对运动的现象即为板块碰撞。由于同类型板块的岩石圈密度相同,所以相遇时并不发生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的现象。但碰撞时会发生以岩石圈的消减来抵消扩张带增长的现象。这种消减是以褶皱作用和压缩作用使岩石圈变成狭窄的、线状的活动带的方式实现的。在板块碰撞的情况下,沉积在板块边缘的沉积地层都被压缩成一系列紧密的褶皱带和逆掩带,大洋地壳的破片可以被推挤到相邻的陆壳岩石上,形成蛇绿岩带。喜马拉雅带被认为是典型的板块碰撞实例。大陆壳和岛弧也可以发生碰撞。

主要特征

板块碰撞是指两个具有大陆型地壳岩石圈板块在其相互会聚的边界上发生陆壳的会合,并进一步产生相互挤压,形成造山带的作用和过程。在板块碰撞边界上发育地缝合线,其附近的山脉称为“碰撞型造山带”。在此造山带中发育一系列与原先板块俯冲方向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冲断层或逆掩断层,形成大型的叠瓦状构造。 这种造山带是构造活动性十分强烈的地带,常伴有浅源和中源构造地震发生。板块碰撞会形成:地震、火山喷发、陡峭的山峰等。

分类

根据两侧陆壳的性质可分为弧弧碰撞,弧陆碰撞和陆陆碰撞。千岛和日本岛弧正沿北海道南部碰撞;台湾东海岸山脉是吕宋弧与欧亚大陆之间弧陆碰撞的产物;中国的秦岭、大别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山脉都是不同地质时期陆陆碰撞的产物。

按构造环境,可分为大陆与岛弧碰撞和大陆与大陆碰撞两种类型。前者发生在岛弧-海沟系的构造背景下,当大洋壳完全沿海沟向岛弧之下俯冲完备后,洋壳之后的陆壳便与岛弧发生碰撞。 其结果一方面使大陆与岛弧连成一体,并产生挤压造山带,使陆壳范围扩大;另一方面在岛弧的另一侧形成新的海沟和消减带。后者发生在两个相互会聚的大陆板块边缘,当两陆壳之间的洋壳沿其中一个大陆边缘俯冲完备后,两块大陆便发生碰撞,其结果使大陆范围扩大,并形成规模巨大的挤压造山带,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乌拉尔山脉。

典型板块碰撞

晚古生代,全球板块的运动轨迹表明,全球板块整体以顺时针旋转的方式运动,聚合形成泛大陆。通过分析单个板块的运动学特征以及不同板块间的相对运动,表明在泛大陆聚合过程中,至少出现四种碰撞方式:①追尾式碰撞:不同板块在同向运动过程中,板块运动速度存在差异,如前方板块速度慢于后方板块,则会造成其间洋盆逐渐收敛—关闭,如莱茵洋(海西造山带)、索伦洋(索伦山造山带)等。②侧向式碰撞:两个板块运动轨迹大角度交叉,发生侧向碰撞,如波罗的板块向北运动过程中与向东北运动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成乌拉尔洋盆闭合,形成狭长的造山带。③错车式碰撞:两个板块,同向或者相向交错运动,在其侧翼发生走滑—斜向式聚合。如塔里木和华北板块转动方向相反,在侧翼斜向对接,以洋盆属性不明和走滑断层系发育为特征。④拥堵式碰撞:多个大板块之间汇聚区域的小陆块和地体发生多边汇聚,广泛出现岛弧增生和残余洋盆,如中亚造山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