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

更新时间:2024-04-25 17:23

李学勤(1933年3月28日—2019年2月24日),出生于北京,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教育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人物生平

1933年3月28日,李学勤出生于北京。

1951年,入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

1952年—1953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954年—2003年7月,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1985年—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1991年—199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02年,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2003年,任教于清华大学,历任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2008年,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

2011年9月,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2018年,当选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2019年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李学勤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多学科领域都做出了贡献,引领和推进了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在甲骨学研究方面,他建立了殷墟甲骨“两系说”的分期理论,发展了“非王卜辞”的研究,并首先鉴识出西周甲骨文;在青铜器研究方面,他从“形制、纹饰、铭文、字体、功能、组合和铸造工艺”等方面开展综合性研究,重视新出青铜器资料的考释和研究工作,推进了商周年代学的建立和商周史研究的发展;在战国文字研究方面,他提出战国文字“五系说”,推进了这一古文字分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在简帛研究方面,他参加了马王堆帛书、定县汉简、张家山汉简的整理,并主持了睡虎地秦简、五一广场东汉简等多种珍贵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尤其是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收藏、保护、整理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并提出了“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时代”等学术主张,倡导开展比较考古学和比较文明史研究、国际汉学研究和重写学术史。

李学勤主持和参加过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的整理,在上述简帛以及长沙楚帛书、包山楚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简的研究中,以及在甲骨学、青铜器研究鉴定等方面,都作出过贡献。

截至2019年2月,李学勤共发表论文2000余篇,编著出版著作40余部。

人才培养

李学勤讲授的课程有“出土文献选读”等。

截至2019年2月,李学勤指导培养的中国国内外的访问学者、博士后等100余名,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中国国内外学术界的中坚力量,如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国忠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李学勤的父亲在协和医院工作。李学勤是独生子,加上从小体质纤弱,儿时的他没有什么玩伴。好在母亲很早就教他认字,四岁之前已可识字读书。父亲专门给李学勤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他用两年时间学完了小学教材。由于课堂内容远不能满足其求知欲,上课之余,他阅读了众多的课外书籍。因为他的兴趣爱好广泛,读书范围也非常广泛,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他经常不吃早饭或午饭,省吃俭用,去书店和书摊买旧书,看完后再卖掉,换买其他的书来读。

李学勤的妻子的名字是徐维莹。

人物评价

“李学勤向以博学多识、精力过人著称,在简帛整理、简帛研究、简帛学的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做了许多重要甚至是无人能及的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光明日报》评 )

“李学勤是战国文字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作出过令人瞩目的贡献,是中国国内外学界公认的中国古文字学研究权威。”(中国社会科学网评)

“在出土文献和古文字领域,李先生(李学勤)不但个人有丰硕成果,而且其引领推动之功,无人可相提并论。”(古文字学家裘锡圭评)

“李先生(李学勤)为清华大学文科建设作出了诸多卓越贡献,是新世纪清华人文学科的旗帜与领军人物。”(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评)

“李先生(李学勤)对清华文科,特别是基础文科的复建有着巨大贡献,他不论是在为人为师,还是为学上,都是清华人文学科和学人前进的标杆。”(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万俊人评)

“李学勤毕生从事学术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的学术事业;他治学领域宽广,很多学术领域都有所研究;他学术贡献巨大,在很多学科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他是德高望重、道德文章皆为世人楷模的学术大师;他的学术影响深远,必将成为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国科学报》评)

“李学勤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享有崇高的学术威望。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多学科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引领和推进了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评)

“他(李学勤)从先秦追到远古,一辈子破译符号背后的文明密码,探究中华文明的源头。他治学六十余年,从逻辑到哲学,从甲骨到青铜,从战国文字到简帛文献,从思想史到学术史,从夏商周断代到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众多,研究论著宏富,研究贡献巨大。他是中国古文字学界的权威,大陆历史学家的旗帜。”(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组委会评)

“先生(李学勤)始终以科学之方法、进取之精神、乐观之态度积极投入科研工作,是当代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清华大学教授刘国忠评)

“历史在增厚,文明在传承。李学勤探寻历史、探源文明的足迹,犹如在前进的道路上为后辈的学者点亮了一盏盏明灯。正是有了这样的学者,文明与历史才不会老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评)

人物纪念

2021年4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学勤文集》首发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李学勤文集》收录了李学勤自1956年至2018年所撰写的中文论著,约一千万字,分为七大类,即:古史研究(附文明起源研究,共六册)、甲骨学研究(附文字起源研究,共四册)、青铜器研究(附铜镜研究,共六册)、战国文字研究(附古文字学通论,共一册)、简帛学研究(共三册)、学术史研究(附国际汉学研究,共三册)、序跋杂文(共六册)。全套文集共三十册,最后一册为目录和索引。

2021年4月,李学勤先生纪念室揭牌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纪念室展出“李学勤先生生平纪念展”,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现了李学勤的人生经历,以及成就与学术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