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谷

更新时间:2022-01-11 09:16

春谷又称大谷子或稙谷,是中国北方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地区春播的粟。实际播种期多在4月下旬到5月中下旬。春谷也是一个古地名。

种植区

播种面积占全国粟田面积的85%左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等省(自治区)以及陕北、冀北地区。此外,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等省市的丘陵山区春谷也较多。种植春谷比重较大的地区,是从黑龙江西部到山西的东南部这一长的丘陵山区和邻近的平原地带。产量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晋东南、北京、唐山和承德地区。

产量

一般产量为每公顷3000-3750kg,最高可达6000-7000kg。

生育期

春谷生育期较长,一般100-140天,品种以中晚熟种为主。由于出苗到拔节处于低温、干旱季节,生长速度较慢,分蘖比夏谷多,营养生长时期长,物质积累多,茎叶繁茂,植株粗壮高大。幼穗分化时期温度相对较低,幼穗分化多为“分离型”,不仅开始迟,而且分化进程慢,分化时间长,所以穗大粒大就成为春谷不同于夏谷的另一显著特点。同时,由于春谷灌浆期长,速度慢,籽粒品质优良,适口性比夏谷。

地名

春谷,古地名。

春秋时,为吴地。楚庄王在其十三年(公元前601年)灭江北群舒,把楚国边界拓宽至江北滨,因此与江南的吴地发生接触。楚灵王四年(前537年)冬十月,楚发起多国部队伐吴,吴人曾在鹊岸(今铜陵市铜陵县与芜湖市无为县相对的江段中洲渚,鹊头在属铜陵的南支江岸,鹊尾在北支江岸)打败过楚国一支冒进的楚国孤军。公元前472年吴为越灭,是为越地;公元前334年楚又灭越,又属楚。 汉置春谷县 见《后汉书》之《志第二十二·郡国志·四》“丹阳郡”载。又见《嘉靖宁国府志》卷二《制置纪》,知这一年是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

《府志》对春谷置县前后,记载较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以鄣郡合会稽、东阳二郡,封从兄子贾为荆王,置国(志注:都今镇江府)。十一年(前196年)贾为英布所杀,改国为吴。封兄子濞为王,徙都广陵(志注:今扬州府)。景帝三年(前154年)濞诛,封子渄于此,改号江都。渄后入为太子薨,武帝析封渄子敢为丹阳候。敢薨,国除。元封二年(前109年)始置丹阳郡,隶扬州部刺史,治姑熟(志注:今太平府),统县十七。”

该县的治所,今人按明清之交的学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多指称在今繁昌县的赭圻城址。

说起春谷县,不能不提及当时的繁昌县。魏文帝曹丕代汉,曾立繁昌县于汉颍阴县繁阳亭(今河南许昌南)。晋永嘉之后,中原民族争战纷繁。元帝司马睿大兴元年(317年)被迫迁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此时,随着晋元帝的迁都,繁昌县及襄城郡也同时迁至江南。《太平府志》卷二《建置沿革》载:这时“襄城、繁昌之民流聚春谷,割于湖南境,侨立郡、县处之。”后,孝武帝司马曜废襄城郡,繁昌县改隶淮南郡。《太平府志》卷二十五《古迹·繁昌县》又称:“孝武帝时改春谷为阳谷,安帝时并阳谷入芜湖县,遂废。”自此,春谷作为县名在历史上始消失。隋统一后,废除了众多因战争迁徙而侨置各地的郡、县。隋开皇九年(589年)侨立的繁昌县并入当涂县。直至南唐升元年间(937—942年),才析南陵县五乡(含原春谷县地)复立繁昌县,移治江滨,属升(昇)州。明天顺元年(1457年)繁昌县治迁金峨上乡今址。以故城称旧县镇,今称新港。这样,春谷旧县的主要境地,反处繁昌县境内。繁昌县名沿袭至今。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政权,北方汉人大批渡长江南迁。这些南迁的北方士族和民众“并谓之侨人”。东晋王朝为维护北方南逃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巩固政权,同时也为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便采纳大臣王导的意见,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之地,安置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⑵。这就是后人所谓的“侨寄法”。

东晋安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由于北方战乱,大批中原流民进入春谷县(古时山西并没有定陵县可见这批移民并非来自山西。) 又在这里侨置了定陵县,属襄垣郡,县治初在当涂一带,后迁设在今青阳丁桥镇定陵村。

定陵自古就是北方的战略重地,“定陵,有东不羹(音láng)。”⑶东不羹是春秋时一个嬴姓子国,周初所封,后被楚灭。楚灵王曾夸口说:“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吾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畏我乎?”⑷可见当时的不羹是一个“赋皆千乘”的“大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多处周、汉墓群,出土的陶器上打有“定陵”等陶文。⑸战国时期,舞阳分隶韩、魏两国,韩在原东不羹址设定陵邑。西晋后期,定陵一带更是战火频仍。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十二月“乙酉,平阳人李洪帅流人入定陵作乱。”⑹。这次祸乱给定陵古城带来的重创是可以想见的。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清河太守贺耕聚众定陵以叛,南应翟辽,慕容农讨斩之,毁定陵城”,定陵城被毁,定陵和舞阳两县也合二为一,为舞阳县。⑺这两次兵乱使定陵士庶逃散殆尽。

史载,“定陵令,汉旧名,本属襄城,后割芜湖为境。”⑻《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七南直九“铜陵县”条:“定陵城在县(铜陵县)东。本汉县,属颖川郡。晋属襄城郡。东晋义熙中,侨置于芜湖县界,属淮南郡。”(图四)可见,“侨置于芜湖县界”位于铜陵县东的定陵县,原是位于今河南舞阳县境内的襄城郡定陵县(属豫州),而不是来自于今山西省。

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省襄垣郡,繁昌隶属淮南郡,定陵属宣城郡。入刘宋,二侨县皆归宣城郡。

历史上的春谷县自改阳谷后,县名虽消失,但作为政区的乡镇名称,在后来的繁昌县一直被使用。春谷名称不仅明、清、民国袭用,据繁昌县地名办编《安徽省繁昌县地名录》(1981—1984年)载:新中国建立之初(1949—1950年)繁昌全县设8区,共163村,在第一区内即有春谷村。后1951—1955年和1955—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两次全县乡镇政区的调整中,均不见春谷村名。1961年人民公社管辖范围调整缩小,全县18个人民公社中始又恢复使用春谷名称。1965年又将春谷改制为城关镇。今已无春谷镇、乡、村名,只城关镇尚遗留有春谷一路名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