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骤停

更新时间:2023-11-29 23:49

循环骤停指心脏突然丧失有效的泵血功能,导致循环完全停止,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循环骤停可造成一定的病理损害。因此循环复苏要求在6分钟以内积极实施,复苏愈早成功率也愈高。

相关常识

一般在常温下心脏停跳15秒后意识丧失,30秒后呼吸停止,60秒后瞳孔散大固定,4分钟后无氧糖代谢停止,5分钟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停止。脑循环停止供氧4~6分钟,脑神经细胞发生病理改变,6分钟后导致不可逆的病理损害。

循环呼吸骤停

病因

1. 各种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严重瓣膜疾病。

2. 各种原因引起的低氧血症造成心肌缺氧心室颤动

3. 麻醉意外:麻醉过深抑制心血管中枢,大量应用肌松剂,气管插管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原来有病变的心脏突然停跳。

4. 药物中毒或过敏:如有机磷中毒、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乙胺碘肤酮、苯妥英钠等中毒,抗生素、血清制剂过敏等。

5. 电解质紊乱:如酸中毒、碱中毒、高钾或低钾血症、高钙血症低钙血症

6. 心脏压塞:术后出血多,未能及时引流出心包,形成血块压迫心脏,易致心搏骤停

7.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压骤降,如快速大量失血、失液,过量应用扩血管药物(如硝普钠),可使血压骤降至零,心搏骤停

8. 低温:体温低于30℃时,或大量输入库血时,易致心室颤动

9. 其他:严重创伤、烧伤、中暑,触电,溺水,窒息,人工起搏器障碍和迷走神经反射等。

诊断要点

1. 主要诊断依据: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股动脉颈动脉),心音消失,自主呼吸停止,即可诊断为循环呼吸骤停

2. 次要诊断依据: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皮肤及粘膜紫绀;手术野出血停止。

3. 心电图或术后心电监护患者,显示心电波形突然转为心室颤动波(除外干扰因素),或缓慢心室自身心律,或成一直线。

诊断失误

心脏呼吸骤停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和心电图的表现。

1.临床表现:有些经验不足的医生,尤其在基层工作的医生有时误将某些原因引起的休克和晕厥、昏迷并伴有抽搐的疾病误诊为心跳骤停

2.心电图有时将干扰杂波误认为心室颤动。有时出现机械-电分离,心电图呈缓慢或频率极快(20~300次/分)、矮小、宽大畸形的心室自主节律,无心搏出量,而误诊为心脏仍在跳动。这种现象也应列为循环停止进行抢救。

4. 避免以下延误抢救时机的做法:

(1) 反复测血压、听心音。

(2) 等待心电图检查。

(3) 等待静脉、动脉抽血化验。

病例一:女,5岁,哭闹时家长给一粒炒黄豆,哭声即消失,后昏迷,经抢救、送急症室,患儿心跳、呼吸已停止约8分钟,经气管切开、人工呼吸心脏按压,药物处理,心跳、呼吸均恢复,但脑损害未能恢复而死亡。

分析:此例心跳呼吸骤停原因是声门异物致喉头痉挛窒息,呼吸心跳停止超过6分钟,造成不可逆性脑损伤,最后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

病例二:男青年,23岁,耍闹时足踢阴囊,立即昏迷,心跳呼吸骤停。经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后心肺功能逐渐恢复。

分析:此例与迷走神经反射有关。

抢救原则

1. 分秒必争,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吹气、应用药物和体外除颤等。

2. 在抢救的同时,迅速召集医务人员,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抢救工作。

3. 尽力找出原因,对症处理。

病例:患者女,32岁,因精神失常在某精神病院就医,曾接受胰岛素休克治疗,治疗结束后不久,患者抽搐、昏迷,发现心跳停止,立即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无效,后邻床告知,治疗后患者大口吃东西,发现大量食物堵塞咽喉,经清理后再行复苏,心脏复跳,脑损害未能恢复而死亡。

分析:此病例在短促的抢救过程中,不了解发病史,食物堵塞声门造成窒息而致心脏停搏,延迟了清理呼吸道的时机。

4. 心肺脑复苏程序的标准化

为便于掌握,避免遗漏,将现代心肺复苏全过程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复苏三个阶段,即基本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和持续生命支持三期。基本生命支持提供充分通气和血流以维持生命,随后采取进一步生命支持以恢复正常循环功能。后期采取持续生命支持以争取抢救的最后成功。

(1)初期或基本生命支持

A—Airway, 保持气道通畅

B—Breathing, 人工通气治疗;

C—Circulation,有效的心脏按压以维持循环。

(2)中期或进一步生命支持

D—Drugs, 药物治疗;

E—ECG, 心电图或心电监测

F—Fibrillation, 电除颤

G—Gauge,诊断和评估;

H—Hypothermia, 低温。

(3)后期或持续生命支持

I— Intensive care,加强治疗。

治疗

心脏骤停一旦出现,要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如抢救措施正确及时,可挽救患者的生命。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畅通呼吸道

迅速地彻底清除口、鼻内的呕吐物和分泌物及其它异物,患者平卧在平地或硬木板上,头向后仰,将下颌向前上方,拇指按下唇使口张开,以防舌根下坠,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者即行气管插管,连接人工呼吸器装置。

2. 人工通气治疗

口对口(鼻)的人工呼吸最适于现场急救,也是最简单有效的实用方法。病人仰卧,头后仰,在保证呼吸道通畅后,进行吹气,医者站在患者头部一侧,深吸一口气,将口与口对紧,一手托起病人下颌,一手捏住鼻子,将气吹入,吹气后能看到胸廓明显隆起。吹气量要根据病人的年龄和体重不同适当掌握,吹气量过小无效,吹气量过大,易造成肺泡破裂。每次吹入气量成人为800~1200ml。吹气时间1~1.5秒,吹气频率12~18次/分钟,心脏按压和吹气之比为5~8:1。同时要注意,吹气时不要过猛,并要压住病人的上腹部,以防气体入胃引起胃扩张或在心脏按压时导致胃内容物反流。经初步徒手人工呼吸后,有条件者可行面罩正压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以保证充分供氧和排出体内二氧化碳。应选用容量转换型人工呼吸机,

3. 正确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

凡遇到心脏骤停的病人,要毫不犹豫地立即进行心前区即击,偶可使心脏复跳。胸外心脏按压是迅速建立有效循环的重要方法。

患者仰卧在硬板或硬板床上,术者站在患者一侧,双手掌重叠放在胸骨下1/3处,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半身的重量,用力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3~5cm,然后放松。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部。以保证按压部位的准确和动作的连续性。如此反复有规律地按压和放松,60~80次/分钟(图1-8-1)。按压力量要依病人胸部发育情况,是成人还是婴幼儿而定。幼儿只用一只手按压,使胸骨下陷2~3cm即可,婴儿只需示指和中指,或拇指在胸骨中央下压1~2cm即可。对儿童按压频率80~100次/分。按压是冲击性用力,要匀称、有节奏、勿过猛、粗暴,

可避免肝脏、肋骨损伤。按压时,手掌根部着力于胸骨处,手指伸开,不承受压力,避免肋骨骨折,肋软骨断离导致气胸、血胸和肺挫裂伤。胸外心脏按压与口对口人工呼吸,必须有节奏地协调进行,一般按压4~5次,吹气一次。

4. 胸内心脏按压

如胸外心脏按压无效,可实施胸内心脏按压。

(1)应用无菌器械,局部消毒,左第4肋间前外侧切口进胸,膈神经前纵行剪开心包,术后彻底止血,置胸腔引流管。正确地施行单手或双手心脏按压术,一般用单手按压时,拇指和大鱼际紧贴右心室的表面,其余4指紧贴左心室后面,均匀用力,有节奏地进行按压和放松,60~80次/分钟(图1-8-2)。双手胸内心脏按压,用于心脏扩大心室肥厚者,术者左手放在右室面,右手放在左室面,双手掌向心脏做对合按压,余同单手法。切勿用手指尖按压心脏,以防止心肌和冠状血管损伤

(2)争取气管插管进行有效的机械辅助呼吸(人工机械通气)。

(3)心脏呼吸骤停急救有效的指标:

a.触到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 kPa(60mmHg)以上;

b.皮肤、口唇、甲床颜色由紫转红;

c.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恢复,睫毛反射恢复;

d.自主呼吸恢复;

e.心电图表现室颤波由细变粗。

5. 电除颤

部分循环骤停患者实际上是心室颤动,在心脏按压过程中,出现心室颤动者随时进行电击除颤才能恢复窦性节律。在心脏按压有效,心肌张力改善,心室颤动波由细变粗时,即可施行电除颤

(1)胸外除颤: 将除颤电极包上盐水纱布或涂上导电膏,一电极放在左乳头下(心尖部),另一电极放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成人一般选用200~400 J,儿童50~200 J,第一次除颤无效时,可酌情加大能量再次反复除颤。

(2)胸内除颤:术中或开胸抢救时使用胸内除颤电极板,电极板沾以生理盐水,左右两侧夹紧心脏,成人用10~30 J,儿童酌减,放电后若出现心脏震动,即为有效。

6. 气管插管控制呼吸

气管插管是最确切、最可靠的呼吸复苏方法。气管内插入导管后可连接麻醉机、呼吸机或简易人工呼吸器。气管套囊充入空气后可完全控制呼吸。因此,在行人工吹气或简易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的同时,应尽快实施气管内插管。气管插管后不论采用呼吸机、麻醉机还是人工呼吸器,潮气量均应稍大于正常(正常值12ml/kg),呼吸频率也应稍快于平时(正常12~15次/分钟)。吸入氧浓度应采用100%纯氧,心肺复苏后逐渐降低氧浓度至40%~45%。患者术后应用呼吸机时或将要撤离呼吸机时出现心跳骤停,应迅速将呼吸方式恢复为控制呼吸,呼吸频率调至15次/分钟左右,氧浓度调至100%。心肺复苏后再缓慢恢复至40%。

7. 迅速建立体外循环

如上述措施无效或怀疑有外科问题需要解决时(如冠状动脉旁路阻塞、人造瓣膜功能障碍或心脏畸形纠正不满意等),应立即在床旁建立体外循环,或一边按压心脏,一边送至手术室建立体外循环。如有外科问题,则再次手术。如无外科问题,在体外循环的辅助下,可使受损的心脏得到休息和恢复,同时调整好血容量、电解质和酸碱度,促使心脏恢复跳动。

8. 后续治疗

心肺复苏后,患者仍未脱离危险,因缺氧、酸中毒、体内代谢产物的积聚、各种药物的影响,患者内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复跳的心脏很容易在短期内再次发生室颤,特别是病因未能祛除者更易发生,故心肺复苏后决不能放松警惕,继续进行后续治疗,同时作好充分准备,以便再次停跳时立即投入抢救。

循环恢复后必须维持接近正常水平的血压,主要应用碱性药物纠正酸中毒,心脏正性药物维持血压和心脏收缩力,个别患者可用高浓度肾上腺素及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推注。同时必须找出循环呼吸停止的主要原因,积极对症处理,例如高血钾、低血钾症低血容量,药物中毒等。

心脏骤停后,由于肾脏的缺血、缺氧,以及儿茶酚胺类药物使肾脏血管剧烈收缩,可导致体内有毒物质不能排出,肾皮质缺血坏死,继而造成肾功能衰竭。应限制水的摄入,及时纠正酸中毒,及时处理高钾血症,必要时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

病例:患者女,51岁,体重40kg,呕吐,腹痛,腹胀,诊断为急性幽门梗阻,行胃-空肠吻合术。患者回病房,踝部输液换用25%葡萄糖液时,诉痛,随即心跳呼吸骤停,施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心跳恢复,但血压低于50mmHg,心脏再次停搏,反复三次,查病历获知血清钾为2.3mmol/L,心脏复跳后心电图示缺钾表现,即用5%氯化钾溶液40ml静脉推注,再心脏复苏后可维持,血清钾3.0mmol/l,又推注20ml(一般情况下禁止静脉推注!),血压达90mmHg,自主呼吸恢复,随后又静滴补钾3g,病情稳定。

分析:此例因低血钾致心跳骤停,虽经按压等抢救,心脏复苏,但因低血钾症未纠正,心跳复苏后不能维持,静脉推注高浓度氯化钾实在出于无奈,必须在心电监护下谨慎施行。

脑损害

原因

1.循环呼吸停止至有效抢救开始的时间超过6分钟。

2.开始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未能奏效,脑组织仍缺氧。

3.开始抢救后未采用脑复苏措施。

4.心脏复跳后主要矛盾为脑缺氧,重点是防止缺氧性脑损害。大脑缺血5~7分钟以上即可形成多发性、局灶性脑组织坏死的形态改变。缺氧的脑细胞释放对细胞膜有损害的物质,导致细胞内和细胞外肿胀、水肿,进而发生不可逆性脑细胞坏死。

对策

1.强调开始抢救与脑复苏同步。防治脑水肿的主要措施是脱水、低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2.低温:低温可减少脑组织的氧耗量,降低代谢率,减少脑组织的体积,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一般认为应早期正确应用。心脏停跳5分钟内施行头部物理降温,用冰帽保护大脑,同时用冰袋置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处进行体表降温。必要时应用冬眠合剂,使体温降至32°C~34°C。降温后体温波动必须维持在±2°C以内, 待病人意识恢复后,逐渐自行复温。

3.脱水疗法:脱水疗法应在肾功能良好,血压维持在80/60mmHg(10.6/ 6.7kPa)以上时使用。脱水应以减少血管外液为主,增加排出量,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15mmHg(2.0kPa)以上,维持血液渗透压在280~330mmol/L以上。脱水药物可选用肾小管利尿药速尿或渗透性利尿药甘露醇。一般在呼吸循环恢复后,收缩压75mmHg(10kPa)以上,即静脉注射速尿20~40mg开始利尿,然后用20%甘露醇250ml和地塞米松10mg,或50%葡萄糖液60~100ml,每6小时交替静滴或静注,必要时临时加用速尿20~40mg,以保持有效利尿。血浆白蛋白有利于维持胶体渗透压,同时有很好的利尿作用,因此在脱水过程中要酌情应用。脑水肿的发展一般3~4天达高峰,所以脱水治疗必须持续5~7天。

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实验研究表明,激素可清除氧自由基,稳定细胞膜和线粒体,加强血脑屏障的保护功能,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可使脑神经胶质细胞水肿缓解。一般尽早用药,开始给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注射,以后加入利尿剂中5~10mg,每6~8小时1次,一般使用3~4天逐渐停药。

5.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的应用:ATP40mg,辅酶A100U,细胞色素C 80mg,维生素B6100mg,维生素C 2g,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脑活素10~30mg,γ氨酪酸2g,胞二磷胆碱0.5~0.75g,克脑速1g等药物,可促进脑细胞代谢,改善脑循环,连续用药5~10天。

6.镇静解痉:有抽搐时要及时解痉,以减轻机体耗氧量,防止加重缺氧性脑损害,临床上多选用强效镇静剂。如安定10~20mg静注,可重复应用。鲁米那钠、硫贲妥钠、水合氯醛等均可酌情选用,必要时给予冬眠合剂。

7.抗凝治疗:在心脏复跳后30分钟应用抗凝治疗,有利于疏通微循环和脑功能的恢复,肝素50mg静脉注射,每6小时1次,维持3~5天,用药过程中要注意出血倾向。同时每天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10ml/kg静滴,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脑循环。

8.高压氧治疗:高压氧能极大地提高血氧张力,增加氧在人体组织内的弥散率和弥散范围,改善脑缺氧,提高脑复苏成功率,有条件时应尽早应用。

参考文献

1.Edmonds, LH. Cardiac Surgery in the adult. McGraw-Hill Health professions division, 1997

2.徐光亚, 主编. 实用心脏外科学.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徐宏耀,吴信, 主编. 心脏外科监护.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