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肆

更新时间:2022-11-25 14:06

店肆,汉语词语,拼音是diàn sì,指中国古代各类商店建筑的泛称。又称店铺、铺席、店、铺、肆等,有临街商店和院落型商店两类建筑形式。

释义

1.商店。

2.旅舍。

出处

《魏书·肃宗纪》:“牧守妄立碑颂,辄兴寺塔第宅,丰侈店肆商贩。”

《隋书·裴矩传》:“﹝帝﹞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列酒食。”

元 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一月前,有个 王粲,在我店肆中居住。”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六回:此时天色未晓,敲开店门,去房里取出行李,拴束做一担儿挑了,计算还了房钱,出离店肆,投东便走。

《水浒传》第六一回:“﹝ 吴用 李逵 ﹞行了几日,赶到 北京 城外店肆里歇下。”

临街商店是将院落临街的一面向外敞开做铺面房;院落型商店则是临街建门,穿过庭院后始进商店。临街商店以面宽三间居多,店后布置庭院和房屋,作库房、居室或作坊。店面常加饰木雕、砖雕、彩画等,挂有牌匾、幌子以招徕顾客。院落型商店多为大型商店,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是现存的典型实例。

建筑形式

古代商店建筑的形式可从绘画和文献中了解一个梗概。大体有两种类型:临街商店和院落型商店。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布局是院落式,把院落临街的一面向外敞开做铺面房,即为临街商店;也有少量临街建门,穿过庭院后始进商店的,则为院落型商店。

临街商店

临街商店面宽一至五间不等,以三间居多数。后面布置庭院和房屋,作为库房、居室或作坊。大型商店有时把边上一间开作门道,车辆可进出院内。

临街铺面房一般为单层,也有二、三层的;多用双坡屋顶,宋至明代常用悬山式,清代北方为硬山式,南方为马头墙式。北京的商店多在房前檐接出一间或半间进深的平顶房,叫“拍子”。拍子顶部用磨砖做冰盘檐,下加木制挂檐板。有的在顶上加木构或雕砖的栏杆,称作“朝天栏杆”。

北方的楼房铺面多在前面加拍子或单坡抱厦,楼身稍向后退,有的二、三层楼逐层后退或做成勾连搭屋顶。南方的楼房铺面则多临街直上,层层加栏杆,挂檐板、垂莲柱等。

临街商店有的做成若干家通脊联檐的廊庑,多是官府建造出租的。明代永乐初年建都北京时,在各城门和钟鼓楼等处由官府盖铺店房出租,称“廊房”。现北京前门和西四有两层的转角楼廊,建于清末,就是廊房的遗迹。北京在明清两代还建有一种半临时性的棚房。乾隆南巡时,扬州曾仿北京的廊房和棚房建买卖街,虽为一时点景之作,也反映这种店铺形式对各地的影响。江南水乡城市还有临河的商业街,临河出凉棚,做廊街,内为商店,苏州山塘街即为一例。

临街商店的店面常加木雕砖雕彩画等装饰,挂有牌匾、幌子以招徕顾客。其中店铺以银楼、钱庄、绸缎店、茶庄、药店最为豪华富丽,而以文物店、书店较为朴素雅致。北京很多店面上部多用透雕的飞罩,两次间下部装井口格子栏杆,近似清代室内常用的栏杆罩。江南各地多 在店铺柱间或自柱上向外挑出垂莲柱、横枋、花版,上面还加栏杆或靠背栏杆。在栏杆罩或垂莲柱内,有的逐间装槅扇或明间装槅扇,次间装槛窗,形成封闭的店堂。有的则装版门或素木板,营业时卸下,形成开敞店堂。北方大商店柱子多为方形,下部钉竹片保护,外露部分多涂绿色,加彩画,槅扇用红色,罩和栏杆加金粉。南方一些豪华店铺全部涂金或乌金,局部填饰朱、蓝、绿色,尤为富丽。 店肆

店名多书写在檐下匾和朝天栏杆上。又自拍子的挂檐板上横挑出几根雕花横木(称“挑头”),下挂垂直的招牌和幌子。店前阶下两侧有时还设栅栏和系马石柱。有的在店前附建冲天牌楼(见坊表),上加有斗栱的悬山顶。也有不带屋顶的牌坊。牌楼上挂匾额,也有自柱上出挑头,挂牌匾和幌子。有时还把原在铺面上的飞罩装在牌楼的枋下。

院落型商店

院落型商店都是大型商店。有的利用住宅改建,如北京的一些古玩店。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是现存院落型商店中较典型的。

店堂内部一般都有高的柜台,柜台前店堂设有桌椅,两山悬挂镜子和镜屏等饰物。柜台内沿壁设货架,陈列商品。柜台、货架多用朱红或栗色。有的柜台上部有挂落,装修等,以划分店堂内外空间。有的在后金柱屏门间挂镜,以增加空间的深度感。楼房有的设有楼井。有的商店辟有内室,陈列精美家具,接待顾客,称为内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