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更新时间:2023-11-24 14:58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坐落在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旧址原为番禺学宫(孔庙),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

介绍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坐落在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原址为明代建造的番禺学宫,又叫做孔庙。番禺学宫始建于1370年。这座宏伟的古建筑从南到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崇圣殿和两侧东西廊庑等组成。旧址纪念馆于1953年建立,并由周恩来同志题写了“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牌匾,故人们常称这里为“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或“农讲所”。1961年3月4日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革命

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时期,曾三次到广州从事革命活动。第一次是1923年6月,来穗出席中央“三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秘书。第二次是1924年1月,来穗参与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并出席国民党“一大”,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第三次是1925年9月来穗,10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持国民党政治委员会机关刊物《政治周报》。第二年5月至9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亲任所长,为党培养了大批的农民运动的骨干,并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实践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口号,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第一届

1924年7月3日,由彭湃创办的第一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正式开学。

1924年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农民运动的实施方案,根据彭湃的建议,决定组织农民运动讲习所,并派他担任广州农讲所第一任主任。因此,名义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但在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从创办时起,直至1926年9月结束,共举办了6届,培养了772名毕业生和25名旁听生。到1925年12月底为止办的前5届,主要培养广东省的农运干部,其它省份学员较少。

农讲所每届时间原定一个月,在兴办过程中,讲习内容不断丰富,讲习时间也逐渐延长。

第一届,入学38名,毕业33名,皆广东籍,彭湃为主任。

第二届,入学225名,毕业142名,皆广东籍,罗绮园为主任。

第三届,入学128名,除2名广西籍、1名四川籍外,余皆广东籍,毕业114名,皆广东籍,阮啸仙为主任。

第四届,入学(正取生)98名,毕业51名,其中广东籍92名,湖南籍4名,广西籍2名,谭植棠为主任。

第五届,入学114名,来自八个省,其中湖南44名,广东41名,江西4名,广西6名,湖北7名,山东7名,安徽2名,福建2名(另一名不明)。全部毕业,彭湃为主任。

第六届,学员327人,来自全国二十个省区,毕业318名,毛泽东为所长。

第六届

1926年5月3日,为了迎接北伐战争,推动全国农民运动,在当时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林伯渠的倡议和支持下,在广东继续开办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任所长、高语罕任政治训练主任、萧楚女任教务主任,共设25门课程。周恩来、彭湃等先后担任授课。

第六届农讲所较之前五届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国20个省,有学员327名,中途退学9人,有318人结业。成为全国性的农民讲习所。这届讲习所,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引导学员参加社会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全体学员按地区组织了10多个农民问题研究会,研究各地农村状况和农民运动的经验。毕业之前还到广东海丰参观和实习。这届农讲所还编印了《农民问题丛刊》52种,毛泽东为此写了《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序言。学员于同年9月毕业后回到全国各地,从事农民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北伐战争

中心问题

1926年9月1日,毛泽东为《农民问题丛刊》写了序言《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为了大力配合北伐战争,领导和发动全国各地农民运动,毛泽东一方面积极从事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大力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另一方面广泛搜集有关农民运动的资料,编辑出版《农民问题丛刊》,并为此写了序言。在序言中,毛泽东全面地总结了中共成立以来从事农民运动的经验,特别是彭湃领导广东海陆丰

创办

农民运动讲习所最初创办于1924年7月,是在共产党人彭湃等人倡议下,经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而开办的培训农运干部的学校。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举办了6期,培养农运干部800多名。其中,毛泽东同志举办的是第6期,即最后的一期。毛泽东任所长,肖楚女、彭湃、周恩来恽代英李立三阮啸仙等著名的共产党人担任教员。这一期培训全国各地农民运动的骨干300余人。当时这里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学宫大成门左右两侧分别用杉木板隔成教务部、值星室、庶务部,东耳房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兼卧室,西耳房是图书室,大成殿是课堂,崇圣殿正间为膳堂,东面为军事训练部,前院两庑和后院两廊均是学员宿舍。

对外开放

1957年8月1日,经整修后的农讲所旧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全馆面积包括现广州图书馆馆址,约为2万平方米。修复了当年的课室、膳堂、学员宿舍、教务部、值星室等。馆内陈列着一至六届农讲所史料以及农讲所证章、学员笔记、《农民问题丛刊》等珍贵文物。

农讲所是为适应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形势而创办的。首期由彭湃任主任,一、二期在越秀南路原“惠州会馆”举办。三至五期在中山三路东皋大道1号(今中山三路永兴街6号)举办。六期人数最多,故移至现址开办。

规模

番禺学宫德庆学宫揭阳学宫一道,是广东省著名的三大学宫。

番禺学宫在清代以前为番禺县县学和祭祀孔子文庙,该学宫当时是在北京路之东的承宣街,属番禺县管辖。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知县毛忠、训导李昕牵头兴建新的番禺学宫。现在的学宫格局则形成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道光十五年学宫又重建。

原学宫阔三路、深五进。现在左路除尚存明伦堂、光霁堂外,大部分建筑已毁坏。明伦、光霁二堂均为硬山顶的青砖石脚木构建筑,光雾堂后墙上今还嵌有《番禺县新生印章章程碑记》等6块碑刻。右路现仅存头门和部分石路。

大门直入的是中路。中路是整个番禺学宫的中轴线,呈南北走向。现存中路建筑,沿着石砌甬道由南至北主要有照壁、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和尊经阁。

棂星门是一座六柱三门石牌坊式的建筑,雕有云饰纹,门翼为红砂岩石砌的高墙。

泮池拱桥为单孔石拱桥,泮池为半圆形水池,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重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桥长10米,形态秀丽。

大成门以孔子集古代文化之大成的寓义取名,为草檐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七架梁分心用三柱。檐下施单翘双下昂踩斗拱,屋顶用黄色琉璃瓦,正脊灰塑之上为石湾文如壁造的二龙戏珠琉璃脊。

大成殿建在1.55米高的石台阶上,四周均砌以石栏,殿前月台宽阔,殿面阔五间24.7米,进深三间阔14.22米,高12.62米。琉璃脊饰以二龙戏珠,灰脊有福、寿、花鸟纹样和“光绪戊申”等字样。檐下为单翘双下昂七斗拱,额枋彩绘云龙图样。

崇圣殿原名启圣殿,雍正元年(1723)年改为现名,主祭孔子五代先祖。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于地平台上。前有月台,十九架用三柱并后墙承重,歇山顶,夔纹双鳌鱼火珠脊,盖黄色琉璃瓦。整座大殿显得富丽堂皇、金碧辉煌。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