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频移测量

更新时间:2023-12-20 23:49

多普勒频移测量,英文名称:Doppler Effect ,多普勒效应是为纪念克里斯琴·多普勒·约翰(Doppler, Christian Johann)而命名的,他于1842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主要内容为: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光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 (蓝移 blue shift)。

基本信息

多普勒频移,当运动在波源后面时,会产生相反的效应。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 (红移red shift)。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根据光波红(蓝)移的程度,可以计算出波源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

发生原因

把波视为有规律间隔发射的脉冲,可以想象若你每走一步,便发射了一个脉冲,那么在你每走一步时,面前发出的脉冲相对于你的传播距离比你站立不动时近了一步,而在你后面的则比原来不动时远了一步。或者说,在你之前的脉冲频率比平常变高,而在你之后的脉冲频率比平常变低了。

所谓多普勒效应就是当发射源与接收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体接收的发射源发射信息的频率与发射源发射信息频率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接收频率与发射频率之差称为多普勒频移。波的传播存在多普勒效应,当波源与接收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体接收的波频率f'与波源频率f存在多普勒频移Δf(doppler shift)即

Δf=f'-f

当接收体与波源相互靠近时,接收频率f'大于发射频率f即:Δf>0

当接收体与波源相互远离时,接收频率f'小于发射频率 即: Δf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