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禄贞

更新时间:2024-02-26 10:28

吴禄贞(1880年3月6日-1911年11月7日),字绶卿,汉族,湖北省云梦县人,中国近代爱国将领、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烈士,民族英雄。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光绪六年正月二十六日(1880年3月6日),吴禄贞出生在湖北省云梦县吴家台子。

吴家世代书香,曾祖吴鼎元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进士,做过常州知府;祖父吴道亨是个优贡,在黄陂、公安两地当过教谕;父亲吴利彬也是个名秀才,晚年在武昌以教书谋生。

吴禄贞年幼一直随父读书,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勤奋聪敏,下笔成文。喜欢诗词,喜读岳飞《满江红》。尚侠喜武,常舞剑耍刀,家传的健身“吴家棍”更是舞得风生水起。少年时,吴禄贞对西学充满兴趣,性格豪爽,少有大志,八岁写下对联:“一拳打倒亚细亚,两脚踢翻欧罗巴。”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吴利彬去世。已经考中秀才的吴禄贞进湖北织布局做了一名童工,后因看不惯工头侮辱女工,他痛打工头,离开了工厂。适值湖广总督张之洞招募新兵,吴禄贞前往应试。因年龄不到规定的十六岁,他当场赋诗,以表达自己愿效岳飞“精忠报国”的决心:

开卷喜读战国策,濡笔爱写从军赋。

安得一战定三韩,投笔从戎争先赴。

招考官把诗送到张之洞处,得到张之洞的赞赏。诗还被大量油印,在新军军营和武备学堂内广为散发。张之洞认为此人雄才大略,遂破格录取。也在同一年,吴禄贞的母亲成为张之洞女儿的针线娘。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入湖北新军工程营当兵。此时张之洞亟需培养一批既懂得现代军事知识,又能忠实于自己的新军干部,于是直接点名选派吴禄贞进入湖北武备学堂

求学时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张之洞派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成城学校(现成城中学高等学校),进行预备学习,毕业后分入联队见习。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陆军骑兵科深造,成为中国留日第一期士官生。在校结识了张绍曾蓝天蔚,三人学习成绩突出,志趣不凡,后来被人们称为“士官三杰”(一说与蔡锷蒋百里并列为“士官三杰”);还与第二期学生、清室贵族爱新觉罗·良弼交谊甚厚。

留日期间,吴禄贞除了刻苦学习军事知识,对于西方民主思想也多有参研,并发起组织了留日学生的第一个爱国团体“励志会”。

当时,孙中山正在日本致力于启发留学生参加革命。吴禄贞虽然接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但不同意反满学说。同时,他和改良派首领梁启超也保持友好关系。

参加革命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改良派认为推翻慈禧太后、使光绪帝当权的机会到来。于是唐才常组织“自立军”,起兵“勤王”,吴禄贞秘密回国参加。“自立军”以汉口为中心,分立五军,吴禄贞和秦力山等率领安徽大通前军,于8月仓促起事,与清军巷战数日,因寡不敌众,终于失败。吴禄贞逃到上海,不久返回日本士官学校。经过这次失败的教训,他更加倾向民主革命。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月,经张之洞派人暗中调查得知吴禄贞领导了大通起义,在捕杀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汉口起义人士后,又通过湖北汉黄德(汉阳府、黄州府、德安府)兵备道岑春蓂照会日本驻汉口领事,告以有“吴禄贞一名,闻其托故潜行回华,并未回到湖北,曾在大通滋事,现又潜回日本学校。……万万不可教训,应请日本学校查明,即行斥逐,勿再容留”。日方虽然收到了照会,但并未开除吴禄贞的学籍,而是让他顺利毕业回国。究其原因,是因为正在创办新军的张之洞深感需才孔亟,对这位留日武备生中的佼佼者深怜其才,不忍见其学业中废,使国家错失栋梁之材,加之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监督福岛安正等也为吴禄贞说情,张之洞最终网开一面,令其改过自新,完成学业,回国报效。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4月,吴禄贞毕业回国,在武昌武普通中学堂担任教习,暗中向学生宣传革命主张,在他鼓励之下,后来参加革命团体的青年有刘静庵胡瑛等三十多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5月,吴禄贞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革命党秘密组织“花园山聚会”,倡导“秀才当兵”,使得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从军,大大加强了军队本身的文化程度。在他和众多革命志士的不懈努力下,“江汉士风,为之一变”。

借权夺柄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冬,吴禄贞应黄兴邀请,同李书城、耿觐光等赴长沙,筹划在湖南发难。这时,适逢清廷在北京创设练兵处,编练新军。经良弼推荐,练兵处调吴禄贞入京。他“初不欲往,同志中谓君为当道注目,与其在外无所建树,不若投身中央,伺隙而动”。吴禄贞接受了劝告,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抵北京。

光绪三十年(1904年)5月,吴禄贞被派署理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即科长),次年(1905年)8月实授。在京时,他仍与湖北革命志士暗中保持联系。刘静庵被捕后,他通过良弼(军学司副使)和穆尔察·铁良(练兵处会办)向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说情,竭力挽救。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0月,吴禄贞被派赴新疆伊犁考察新军。11月抵兰州,身穿便服谒见陕甘总督多罗特·升允,“辞气之间未能谦和逊顺”,升允大怒,当即将他扣留,并诬奏他“冒充钦差”,沿途“需索供应”。铁良奉旨查办,一面派员前往兰州调查,一面致电升允释放他。年底,吴禄贞回到北京。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4月9日,吴禄贞与宋教仁、蓝天蔚、张绍曾、徐镜心等同在奉天省内的同盟会员,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北方部辽东支部。6月,铁良查办结案,复奏吴禄贞“并未冒充钦差”,但“往谒督臣升允,便服请见,亦与体制未协,此实因该员游学外洋多年,于中国礼节律例均未深加考究所致,其轻率疏忽之处自应量予薄惩,俾资儆惕”。为此,将其监督差使立即撤去。7月,他随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奉天,充军事参议。

间岛英雄

吉林省延吉厅朝鲜接壤,以图们江为界。日本侵占朝鲜后,即觊觎延吉地方,并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制造借口,派兵渡江,侵占延吉厅所属龙峪、光霁峪等地,强立“间岛”名目,妄图吞并。吴禄贞奉命“密往确查”,于9月担任延吉边务帮办,常驻延吉,“以军事机关兼理地方行政”。

延吉边事日紧,部分戍边军队有叛变迹象,吴禄贞受命任延吉边务帮办,即偕属员及测量人员10余人赴任。吴禄贞抵达任所后,只身单骑前往兵营,对戍边军队晓以家国大义,阐述将士守土有责,并予以安抚。戍边军队纷纷表示服从。

此时,进犯延吉的日军指挥官是斋藤季治郎中佐,此人系吴禄贞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时的教官。吴以礼先往日营拜会。礼毕,吴问:此地自古为我国领土,你为何兴兵前来?

斋答:不!此乃韩国领土,韩为日本保护国,日本有保护之责。

吴说:朝鲜与中国在1885年划界谈判中均认以图门江心为界,有纪录及图可资佐证。我们不侵犯他人,也将誓死保卫自己的领土。禄贞守土有责,望珍重自退。

斋藤无以回答。

次日,斋藤回拜,声称此次争端属外交问题,应听命两国外交部交涉结果。吴答,禄贞守土在此,贵方以迅速撤出为上策。双方几经谈判,斋藤命令日军划地插竿为界,吴禄贞立即令人拔掉。一时,日方剑拔弩张,虎视眈眈;吴禄贞的军队严阵以待,针锋相对。历经时日,斋藤始终未敢逾越雷池,无可奈何地撤兵东渡。

一次,斋藤季治郎想在中国境内修建铁路,便派大批人员武装入侵图们江北,深入90余里,并在沿途打入木桩。吴禄贞得知后,连夜派人将木桩尽数拔除,并另立标志,详细注明地名里数,以示主权。

斋藤季治郎深感头疼,感叹“中国尚有人,如吴禄贞,不可欺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8月,吴禄贞和韩登举检阅了桦甸夹皮沟的3000乡勇,“一人一枪、马约千匹”组织绿林好汉、乡勇,前赴延吉,配合间岛问题谈判。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吴禄贞回京不久,日人又开始制造纠纷,清廷再次调吴禄贞前往延吉。吴禄贞带领督练处周维桢、李恩荣两位科员及六名测绘员,“跋涉山川,穷极边塞”,历时73天,纵横2600多里,考察了边区的山水村寨。他们“复旁考列国之舆图,移译西人之记载,证以日韩之邦志,断以国史及诸名家之著录,荟萃成编”,最后绘成《延吉边务专图》,撰写了10万字的《延吉边务报告》。这一成果,后来成为中方谈判中非常有力的重要依据。时任军机处主政的张之洞,对吴禄贞所举“尤激赏之”。

宣统元年(1909年)5月,吴禄贞升任延吉边务督办、陆军协都统。同年9月4日,《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在京签订。清政府根据吴禄贞调查的边务报告和他起草的长达万余字的《逐节申辩节略》,坚持了中韩以图们江为界河的历史事实,逐条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成功地解决了“间岛”问题,确认了延吉为中国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吴禄贞因间岛功绩,被誉为“间岛英雄”。

吴禄贞深谋远虑,为巩固边防,防备日本的军事侵略,上奏清政府获准建立了新军一镇(师),自兼镇统(师长),同时作为与日本继续交涉的有力后盾。

吴禄贞在延边不仅解决了“间岛问题”、建戍边楼、加强边防军、在各要地设边务督办的派出所机构帮办所,加强了边民的管理,巩固了边防,在经济上也与日本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在任期间,曾果断地查封了内奸与日本人勾结的天宝山银矿,拆毁了日本在三合(中朝边境)至龙井设置的路标,拨款为朝鲜垦民子女办学,筹划修筑了数条公路,筹划开发森林资源,小到筹建延吉公园等,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政绩。

后来,清政府发现吴禄贞有“革命嫌疑”,怕其在延边的实力扩大,便以经济拮据为由,撤销了延吉边务督办公署,吴禄贞被调回北京。

北洋新贵

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亡故后,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企图削弱北洋军首领袁世凯的军权,故调吴禄贞入京。宣统二年(1910年)初,吴禄贞被调回北京,授以镶红旗蒙古副都统,成为留学日本士官生中的第一个八旗都统。4月,吴禄贞被派往德法两国考察军务。吴禄贞回国后,向同盟会员黄恺元借了二万两银子,馈送奕劻,谋出任一省巡抚。结果于12月23日被任命为陆军第六镇统制。

第六镇是袁世凯的嫡系部队,原由段祺瑞担任统制,协统李纯周符麟及各标统都是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的小站旧人。他们对非北洋派的吴禄贞自然心怀不满。吴禄贞又过于操切,一上任就试图通过人事调换,把军队控制在自己手中。先任命同盟会会员、留日士官生张世膺为参谋官,又以“烟瘾甚重,行同盗贼”为理由,将周符麟撤职。因此,各级军官“无不人人自危,各怀去志”。不久,他又呈请任命李书城为标统,但陆军大臣荫昌不予批准。为此他写信指责荫昌“只知作官,不尽职守,有负国家委任”,语气十分凌厉。荫昌怀恨在心,派陆军部检查官到第六镇秘密查访,罗织罪名,企图将他撤任。他“觉得第六镇无法整理,将来对革命也发生不了大作用,遂萌退志”。从此常住北京,与蒋方震、李书城等饮酒赋诗,“借以消胸中的积闷”。

滦州兵谏

主词条:滦州兵谏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举国震动。吴禄贞一方面庆幸革命终于发生,另一方面又为未能控制第六镇而担忧。10月14日,第六镇第十一协(协统李纯)被调赴湖北,镇压革命。他曾请求随军南下,拟在前方倒戈,但为荫昌所拒绝,未能成行。于是吴禄贞便前往保定,掌握第十二协(协统吴鸿昌)。

10月29日,驻扎滦州的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等通电,强烈要求清廷立宪,撤消皇族特权,倘若不从,则实行兵谏。清廷遂派张绍曾的同学吴禄贞前往“宣慰”,表面倚重,实则企图把他调离第六镇。他趁机赴滦州与张绍曾秘密会商,准备以武力推翻清廷。

将星骤陨

就在“滦州兵谏”进行的同时,山西也爆发革命,巡抚陆钟琦被灭门,革命党人推举阎锡山为都督。清廷闻讯,急令第六镇第十二协开赴石家庄,进攻山西。吴禄贞又由滦州赶赴石家庄,令第十二协停战,并亲自赴娘子关,一面与山西军密商组织燕晋联军,与滦州驻军一起,直捣北京;一面以山西军已接受招抚谎报清廷。11月2日,他断然截留北洋军运往湖北的军火,并电奏清廷要求下令停战,北洋军退出汉口,严惩纵兵焚烧汉口的军官。清廷大惊,疑心他是革命党,但又不敢贸然撤换他,唯恐把他逼反,乃以假言假语嘉奖他,并于4日任命他署理山西巡抚

11月6日晚,吴禄贞在石家庄车站迤东不远的电报局楼上,在六镇中级以上军官会议上公开宣布了翌日起义的计划,即“采取革命手段,明晨即直赴北京,并分发白布臂箍,使各缠手臂,以为符识,有不服者,即以军法从事。”结果当场便遭到反对。当时,由吴禄贞直接节制的兵力有限。按照北洋新军编制,镇依次下辖协、标、营、队、排、棚,每镇辖步兵两协,步兵协每协下辖步兵两标,每标又辖三营,每营辖三队,每队辖三排,每排辖三棚。按照兵力来算,北洋新军一镇的兵员约在12000人。据时任清军咨府特派员的孔庚回忆录记载,他与吴禄贞在石家庄会晤时,得知六镇中有一协兵力已经派赴汉口,另外,清军第一镇一标虽说也归吴禄贞节制,但是旗人组成的第一镇又是暗中牵制吴禄贞的一股势力。

吴禄贞作为燕晋联军大都督,是攻打北京计划的总策划和总指挥。1911年11月6日深夜,吴禄贞在设于火车站站长办公室的司令部里,与参谋长张世膺、副官长周维桢紧张地筹划着第二天的起兵事宜,处理着繁忙的公务。车站司令官谢良翰回忆说:“有官长反对独立之说”。吴禄贞说,“明日犒赏后,全军站队,我自己演说大义,当无他虞。”稍后,他听说有人要暗杀自己,于是想躲避,但又不敢外出,于是和张世膺、周维桢一起躲到了站长室室后花圃内。凶手第一次来没有找到他们。第二次来,吴禄贞等已经返回室内,凶手们遂寻踪而来。此时,清政府(一说袁世凯)正密谋暗害吴禄贞,用2万元赏金收买了第六镇骑兵营长兼警卫队长马蕙田

●说法1

7日凌晨一点钟,吴禄贞和参谋长张世膺、副官周维桢还在紧张工作。马蕙田带人闯进,口称:“大人高升,向大人贺喜!”接着拔出手枪射击,吴禄贞、张世膺、和周维桢遇难。办公桌上展放着张绍曾来电:“我军整装待发,请与山西义军前来会师。”吴禄贞复电:“愿率燕晋子弟一万八千人以从。”墨迹未干。

●说法2

吴禄贞的卫队长马蕙田带着参谋夏文荣、连长吴云章、排长苗得林三名下级军官,手持红帖,说是来贺吴统制升任山西巡抚。吴禄贞让其进来。马蕙田等四人进门后,一面口称,恭喜吴统制高升,一面向吴禄贞打恭下跪,正当吴打恭还礼之时,马蕙田等拔出手枪向吴禄贞开枪射击,参谋长张世膺、副官长周维桢亦被开枪打死,张之洞之孙、参谋张厚琬混乱中逃出躲避到英美烟草公司楼上。马蕙田趁乱割下吴禄贞的首级,随即逃离现场。

与吴禄贞居住仅一墙之隔的车站司令官谢良翰闻枪后,即起身前往救援,被凶手伏击受伤。此时凶手们在车站上还疯狂地对空大肆鸣枪,制造了严重混乱的气氛。

由于六镇中革命党人群龙无首,“士兵逃亡大半,秩序紊乱”。刚刚到达石家庄的山西民军,当夜又急忙退至获鹿以西。直到次日天亮,山西民军才返回车站,将原来截留的军火和吴禄贞的尸体一并装运列车,急急忙忙撤回太原。当地居民听到“吴大人被杀”的消息后,都处于极度的惊慌之中。

何遂、倪德勋等当晚就带着吴禄贞和张世膺的遗体回娘子关(当时尚未发现周维桢的遗体)。何遂非要自己抱着吴禄贞的遗体,别人也无法劝他。何遂崇拜英雄,他和吴禄贞相处时间不长,但一见如故,推心置腹,在危难中吴禄贞给了他极大的信赖,使何遂视吴为生平知己。想到吴那磅礴奇宕的气概,磊落豪爽的为人,运筹帷幄的雄才,竟然死得这样突然,这样悲惨,何遂悲从衷来,抱尸痛哭,仇亮等劝他不住,也纷纷垂泪。

仇亮景梅九、何遂、倪德勋等第二天到了太原,阎锡山亲自迎接。阎锡山让一个高明的木工做了一个木人头,安放在吴禄贞的颈腔上,带领将士致祭后,把吴、张二人浅厝于娘子关。

11月9日,清政府派员到石家庄接掌六镇军权。武汉前线得知噩耗,革命军将士大震,拨剑斫地,在阵地树起“为吴禄贞报仇雪恨!”的旗帜,纷纷请求出师北伐。

哀荣备至

民国元年(1912年)初,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即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命令称,“吴、周、张三氏,当义师甫起之日,即阴图大举,绝彼南下之援以张北伐之势。事机甫熟,遽毙凶刃。迭被重伤,身首异处,死事至惨”。孙中山特颁第一号抚恤令,”决定对吴禄贞以陆军大将军例赐恤。

同年3月14日(农历正月二十六日,吴禄贞的诞辰日),黄兴等人在上海张园为吴禄贞举行追悼会。孙中山亲笔写下悼词“盖世之杰”,并派他的秘书长代表他出席了追悼会。就在上海追悼会举办的同一天,山西太原军民也为吴禄贞召开追悼会。此前,山西义军还派员专程前往湖北省云梦县吴家台,迎吴禄贞的夫人以及子女到太原出席大会。追悼会主祭台上横幅为“燕晋联军大将军吴公绶卿追悼会”。

主要影响

吴禄贞为“间岛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到东三省任军事参议时,正逢日本强立“间岛”名目,妄图吞并延吉厅所属龙峪、光霁峪等地之时。吴禄贞被徐世昌派往延吉调查边务。他在与日本头目斋藤季治交涉当日,由于做好了充分调查准备,并进行了必要的人马布署,使斋藤不敢轻举妄动,下令撤出中国边境。此后吴禄贞历时73天,纵横2600多里,考察了边区的山水村寨,记载了21种图例,绘成《延吉边务专图》,并主持撰写了10万字的《延吉边务报告》,成为后来中方谈判的重要依据。清政府根据吴禄贞调查报告,迫使日方签订《图们江中韩边界条约》,确认了延吉为中国领土。

历史评价

孙中山:“荆山楚水,磅礴精英。代有伟人,振我汉声。觥觥吴公,盖世之杰。雄图不展,捐躯殉国。昔在东海,谈笑相逢。倡义江淮,建牙大通。契阔十年,关山万里。提兵燕蓟,壮心未已。滦州大计,石庄联军。将犁虏廷,建不世勋。猰貐磨牙,蜂虿肆毒。人之云亡,百身莫赎。”

黄兴:“李北平之将略,韩侍中之边功,大厦正资材,公缓须臾,万里早空胡马迹。罗伯斯其激昂来,君叔其惨烈,二难同赴义,我悲后死,九原莫负故人心。”

黎元洪:“以时势论英雄,即今还我河山,鼓声不死;为国民谋幸福,做个后来榜样,剑气犹生。”

庄蕴宽:“戕公者实成公名,公乎何恨;谋国者果为国计,国其庶几。”

汤化龙:“杀公不敢居其名,虏廷未脱盗贼行径;当时若勿及于难,将军必为世界英雄。”

连横:“冈前立马叱风云,只手能麾十万军。三晋山河原险阻,两湖兵甲自纷纭。犁庭未饮屠龙酒,破壁惊传刺虎文。突兀崇碑方泐字,伫看光复溯奇勋。”

程士壮:“名著九边,能洽斯民欢心,能得军卒死心,能戢强邻野心,爱士更多情,生不用封万户侯,荆州愿识;冤沉千古,谓敌杀未临战,谓贼杀未逮雠,谓国杀未明罪,为公进一解,未敢竟兴三字狱,天理犹存。”

程振奇:“公有千秋名,国有儒将;生为万人敌,死为鬼雄。”

郭甲观:“子颜隐若敌国莫须有;道济坏汝长城将毋同。”

谈瀛:“我认为在辛亥革命史上,吴禄贞既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更是一位关键性的人物。关键性之一,是他在庚子大通起事失败,重赴日本复学后,经过深思熟虑,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确立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以屈求伸,借权夺柄的策略思想。……关键性之二,是他最早就看透袁世凯是个野心家,是封建堡垒的实力代表,是民主革命的最危险的敌人。……不幸的是正当他专心策划打进北京的关键时刻,疏于戒备,竟被袁世凯用重金收买刺客行刺,遇害以死。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而且是中国全局的不幸。如果他不死,举兵入京,底定大局,必不容袁世凯有投机活动的余地,更不会有袁僭位窃国称复帝制的可能。”

人际关系

曾祖父:吴鼎元,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江南常州府知府。

祖父:吴道亨,优贡生,曾在黄陂、公安两地担任教谕

父亲:吴利彬(?-1898),中秀才。为人“胸襟远大”,喜欢“幕游四方”,壮年时期在外奔走,年迈后返回武昌教书。

母亲:彭梅仙(1857-1925),一些著作误标姓栾。出身于书香门第。

弟弟:吴祜贞

吴禄贞有3女一子:被刺时长女吴忠华年仅8岁;子吴忠黄5岁;次女吴忠敏3岁;幼女吴忠瑛在吴禄贞被刺后一周才出生,后来侨居美国加利福尼亚。

吴忠黄有二子二女,大儿子吴厚培,曾参加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战斗,在长春体委离休;小儿子吴厚生,为香港金融家。大女儿吴怡,曾为北京二中教师;小女儿吴厚婉,现居武汉,为华中师大教授。

主要作品

吴禄贞的遗著有《吴绶卿先生遗诗》《调查延吉边务报告书》等。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亚人文情报学研究中心藏有《沿途日记》(不分卷)钞本2册,未署作者姓名,也未公开出版,原稿作者缺,经考证,作者为吴禄贞、周维桢。吴禄贞《沿途日记》内容涉及当时中国北方气候、地理、风俗民情、经济生活等,原稿为手写体。

今人辑有《吴禄贞集》。

(吴禄贞手迹部分参考资料)

人物争议

杀害吴禄贞的凶手为谁,历来多有争议。与吴禄贞熟悉的蒋作宾在辛亥时任陆军部司长,据他回忆,“清廷知吴禄贞有异志,任为山西巡抚,以示羁縻。良弼等认吴等革命性成,非杀之不足以资镇压;余等潜知其消息,即遣王、何等到石家庄,劝他速去山西,以避暗算。翌晨,王、何等至京汉铁路西站购车票不得,知良弼等已运动吴之协统周符麟暗杀吴于石家庄矣。”

另一位目击吴被杀的陆军部科员孔庚回忆,蒋作宾11月4日对他说:“糟了,吴大炮不知自己的地位如何,总是开大炮,不估计估计自己的力量,却把政府接济打革命军的枪炮子弹扣了,遭了清廷之忌,清廷非杀他不可。军咨府会议、议决,表面上放他山西巡抚,好使阎锡山与他火并。一方面派人暗杀他,这一计划非常毒辣。”几天后,孔庚赶回石家庄,把蒋作宾说的话以及周符麟要车到石家庄的话,都告诉吴,请他小心防备。“他听了,毫不在意的说,满洲气数已尽,这些小孩子当权,有何足怕。”出事就在当夜。

买凶弑主

●正方观点

1911年11月22日,上海《时报》刊登要闻《吴禄贞被刺之始末缘因》称,良弼先发制人,特用二万余金买通吴的部下统领李某及守卫军士十六人,刺吴于石家庄火车站。次日早晨,良弼到军咨府,问石家庄有急电到否?众答无电到,良弼形色仓皇,行止不定。这时电报到了,他将电译出,即大呼“吴禄贞在石家庄被刺”,并电告陆军部,捏造吴在石家庄大杀旗兵,现已被刺。此电遂秘而不宣。

吴禄贞去山西前,摄政王给他一个小匣子,嘱他回家看,尽是检举他为革命党的告密书信。他将京中未了手续托人料理,兼程赴晋。吴禄贞对彭家珍说,在日本因种族问题,与良弼是死对头。这次解除兵柄,都是其主谋。

彭家珍分析,吴禄贞的死肯定是良弼所为,因为清廷没有杀吴意图,有心示好,小匣子便是明证。彭家珍决心报仇,除去良弼。(1912年1月26日,农历辛亥年腊月初八。在清宗社党领袖良弼宅第门前,掷出炸弹的革命党人彭家珍当场牺牲。良弼被炸断左腿,于29日夜身亡。)

动手杀吴的马蕙田就是吴的卫队长,有人说他行凶后,割了吴的头颅,“到京后向良弼领得赏银三万两。”

“良弼与禄贞友善,然内实忌其才”(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良弼也可能是杀害吴禄贞的幕后主使,但这些说法都只是说法,并没有提供过硬的证据。

●反方观点

良弼是吴的平生知己,如何能够公然下手买人杀吴?

1899年留学期间,吴禄贞等倡言革命,身为满人的良弼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和苦口婆心的劝说。

1904年5月,清廷成立练兵处,吴禄贞调到北京,担任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这次调动,吴禄贞颇得力于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良弼。良弼比吴禄贞年长3岁,是皇族近支成员。他对吴禄贞相当赏识,甚至对吴禄贞的政治倾向也能容忍,“禄贞喜言革命,而良弼必折之,往往面赤声嘶,持不下。然意气相投,禄贞亦昵于良弼以自全。”(钱基博《吴禄贞传》)

1906年6月,良弼推荐留日同学张绍曾担任新设贵胄军事学堂学监。良弼明知吴禄贞的革命思想,还是对他二人如同兄弟,“如携手练兵以御外侮,左提右挈,天下事大可为。尊主庇民,何必革命?”

吴禄贞在练兵处任职时,曾巡视蒙古、陕甘等地边防形势,在驻军中鼓吹革命,遭到陕甘总督升允的构陷,幸有良弼在京城进行营救活动,才免于一死。由于良弼在载涛面前大力保荐,吴禄贞得以在1911年出任新军第六镇统制。

军咨府大臣载涛回忆,良弼曾向他大力称誉吴禄贞,举荐为第六镇的统制。他没有同意,不料吴既善于钻营,又有良弼做靠山,走庆亲王的路,以二万两如愿以偿。他认为“既非袁之所为,亦非清政府所干,仅系由于个人的私仇,致酿成适逢其会的凶杀而已。”

丢官报复

《吴禄贞被刺之始末缘因》称,马蕙田的背后是周符麟,因吴禄贞撤去周协统职位,周要报复。

清廷暗杀

●正方观点

清政府密谋暗害吴禄贞,用2万元赏金收买了第六镇骑兵营长兼警卫队长马蕙田。

阎锡山回忆,孔庚等人说,吴禄贞之死乃清廷以二万两银子买通其部下吴鸿昌所图,与一般所传周符麟微有出入。

●反方观点

李炳之有一天回军咨府,看见吴禄贞满面怒容,神态颇不正常。“因为吴禄贞曾经扣留枪械,事情发生之后,就有人怀疑是清政府派人暗杀的。但据我了解,清室并没有这个计划。”

袁世凯忌惮

●正方观点

趁吴禄贞与山西义军联合起义成立燕晋联军之际,袁世凯指使其死党周符麟用二万元收买了吴部下马蕙田和其他几个军官。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吴禄贞。

当时,袁世凯新授内阁总理,有吴在京汉路上,构成直接威胁,“不能到京,有吴无袁,情势显然”。吴禄贞策划燕赵联军,他们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切断京汉铁路,防止袁世凯北上。

李炳之听说是袁世凯指使段祺瑞派人下手的。“段曾任第六镇统制,人事较熟,暗使马队管带马蕙田下手杀吴。马外号赛吕布,这个人翻脸无情,唯利是图。”

1912年秋,李书城随黄兴到北京,吴禄贞秘书张志潭告诉他:“杀吴禄贞的是袁世凯;袁不杀吴禄贞,就不能来到北京,袁的全盘计划就无从实现。”

1924年,段祺瑞长子段宏业在北京与何遂闲谈,大大称赞马蕙田:“是英雄,够朋友,他的行动省了不少不少的事。”

从小跟随袁世凯的贴身随从唐天喜,对他的家庭教师任芝铭说,袁派什么人去贿通周,给了多少万两银子,在哪一个银行拨款,连人名、银行名和钱数目都有。可惜时间久了,任芝铭都忘记了。

袁世凯儿子袁克文和幕僚王锡彤记载,虽未指出袁指使,却都认定与袁有关。

●反方观点

如果说是出于袁的指使,袁在当时甫经起用,尚不能知吴之“异志”,尤其是不能知道吴的起义密谋已迫在眉睫,况且鞭长莫及,如何能这样得心应手?

陈其采告密

还有一种说法是据载涛回忆的。载涛提到,在清廷军咨府任第三厅厅长的陈其采,当时想寻找吴禄贞,为自己另谋出路。等他到石家庄见到吴禄贞时,吴禄贞因为正在枕戈待旦的紧急关头,心中非常不自在,始终未敢深信他相求之意。“就在这个时候,吴遇刺了,陈遂光着脚逃出,钻入一辆煤车回北京”,并将此事告诉了自己。

后世纪念

墓葬

主词条:吴禄贞墓

民国二年(1913年)11月,河北省石家庄人民在石家庄火车站北侧建立吴公祠,将吴禄贞的遗体安葬在这里。解放前,这里一直是石家庄市为数不多的游览地之一。吴禄贞生前曾经有诗“共和未成身先死,一腔孤愤血映红”,死后首级下落不明,下葬后也不得安宁。吴禄贞下葬后不久墓就被盗,盗墓贼在墓内找不到值钱的物品,一气之下在墓内放火,结果吴禄贞的遗骸被烧得只剩下一块胯骨和一节指骨。

吴禄贞墓外形为纪念塔式,高约二丈,墓前有阎锡山撰写的石刻碑文。1982年3月25日,吴禄贞墓被迁至石家庄长安公园内西北侧的小土山上,新建墓地约150平方米。

其他纪念

1991年11月7日,吴禄贞80周年殉难日,他的纪念园在云梦落成,纪念园前的路被命名为“吴禄贞路”。

2009年9月18日至19日,吴厚婉夫妇和哥哥吴厚培作为吴禄贞的子孙,应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邀请,参加吴禄贞“戍边楼”落成100周年纪念大会暨重修“吴都护禄贞去思碑”揭幕式。吴禄贞遇刺后,延边各界人士建立“吴都护禄贞去思碑”,1931年“9·18事变”后被日本侵略者毁坏。

时隔78年,延边自治州重修去思碑,奠基时将第一铲土分送给石家庄和云梦县,由吴厚婉带回。华中师范大学和云梦县分别举行了奠基土回归故里交接仪式和延边国土在云梦安放仪式。

艺术形象

现代楚剧《大将军吴禄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