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廊桥

更新时间:2024-02-23 18:20

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桥梁专家矛以升先生,组织科学家对浙南叠梁木拱桥进行实地考察与比较研究,确定大量留存于浙南山区的叠梁木拱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结构,在由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记载泰顺木拱桥4座。泰顺廊桥闻名于世,因其结构与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极为相似,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故名虹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它的地位很高,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即赵州桥)、泉州万安桥、潮洲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其中三座桥仍保存于世,而汴水虹桥却只留在画中,如今在泰顺发现以虹桥类似结构的廊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古廊桥简介

《清明上河图》上那些失传多年的虹桥,其实在位于戴云山腹地的德化,一种与虹桥结构相似的桥依然鲜活着,当地人管它叫廊桥。

德化古廊桥

德化的古廊桥大多建于古大道的村落附近,通过建造廊桥,把交通、商贸、宗教、休闲融于一体,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消遣、夏季纳凉和土特产买卖的好去处。同时,廊桥造型优美,或如长虹饮水,或如玉龙凌波,飞檐斗拱、错落有致,撒落在德化的山山水水之间,给青山绿水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廊桥的顶梁和斗拱雕刻绘制着各种吉祥图案,工艺精巧,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此外,古桥的命名也多富有诗意美感,耐人品赏,且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如常用龙、凤、虹、美、济、仁、寿等字给廊桥命名,像登龙桥、广济桥、济虹桥、粹美桥、湖春桥、富泽桥、长寿桥、福田桥等。

据考证,德化的古桥梁最早建于唐代,正如《清明上河图》上那些虹桥一样,德化廊桥大都始于宋代。当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要在偏僻的山沟里建筑这些廊桥,全凭人力操作。一块数米长和数吨重的巨石,要从深山里的羊肠小道运到溪涧深谷,村民们就要像蚂蚁拖蚯蚓一样,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据说,要把一块数吨重、数立方大的巨石架设到近十米的高空上,先得从远处的深山老林里砍运大批树木,一节节地拖运到一起集中作垫木,垫一层砌一层,边垫边砌,逐步加高,巨石垒积直至最后把石梁铺架成桥,然后再把其垫木一根根、一块块卸掉。其工程的艰巨、艰辛,不得而知;而先民们的聪明和智慧,由此也可见一斑。据桥梁专家评价,德化廊桥的设计施工充分反映了古代建造者的聪明智慧和当时先进的科技水平。

登龙桥

登龙桥位于浔中镇蒲坂村。该桥始建于宋代,称为惠政桥。昔为交通要道,县治至石山,邱店等铺的官道经此。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先后进行维修。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重建更名登龙桥。光绪三十年(公元1903年)被洪水所毁,长期失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由丁棨华侨陈簪发和盖德华侨李书植,倡仪发动海外华侨捐资修建,1925年竣工,共耗银9500多元,百分之八十系华侨捐资。

该桥为长廊屋盖梁式结构,全长50.4米,宽3.85米,下有两个石墩,梁为巨杉横跨,上铺木板,有72根木柱;上托屋盖,桥通道两旁有坐椅,供行人避暑歇憩。桥中筑一佛龛供奉观音大士,桥外有两层重叠的雨披,斗拱和屋梁刻有精细的花卉图案。桥的北侧有竖立重建登龙桥碑记的崇善所。

广济桥

广济桥位于春美乡双翰村,又名双翰下桥。昔为德化至大田的交通要道。该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后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1972年年底,古春村旅居马来西亚华侨苏重仁、苏首相等人,成立“修筑广济桥海外筹备小组”,由古春、上春、新阁、联春等村11名华侨捐资四千元重修,1972年竣工。

该桥长24米,内宽5.5米,中间通道宽4.6米,置有佛龛,桥亭斗拱分5层160斗,顶梁和斗拱刻有虎豹狮象和花卉纹饰,桥梁为15根巨杉横跨,下有6层纵横交错的垫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