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

更新时间:2024-06-27 11:27

保险学(Insurance Studies)是一门研究保险及保险相关事物运动规律的经济学科。保险涉及的领域是多元化的,包括金融学法学、医学、数学、经济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内容。

学科内容

保险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升华的过程,从保险法学到保险数学,从综合保险学到微观保险学,总体保险学,保险学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保险商品关系。作为保险学研究对象的保险商品关系是指保险当事人双方之间遵循商品等价交换原则,通过签订保险合同法律形式确立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实现保险商品的经济补偿功能。在保险商品关系中,一方当事人按照合同的规定向另一方缴纳一定数额的费用,另一方当事人按照合同的规定承担经济补偿责任,即当发生保险事故或出现约定事件时,保险人按照合同规定的责任范围,对对方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或给付,以保障对方的生产或生活的正常运行。保险商品关系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法律关系。

体系框架

保险商品关系

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保险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保险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指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受益人之间因保险商品交换而形成的相互关系。保险人作为保险商品经营的主体,在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提供保险商品服务的过程中,与客户结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即商品交换关系。联结保险当事人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纽带是保险合同。由保险合同确定的保险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法律关系。保险法律关系是保险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保险经济关系是保险法律关系的存在基础。

第二,保险当事人与保险中介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保险人与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等之间因经营保险业务而形成的保险商品交换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等与被保险人或保险受益人等之间因从事保险代理,保险经纪,保险公估活动而产生的保险商品交换关系。

第三,保险企业之间的关系

保险企业之间的保险商品关系包括保险公司之间,原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之间以及再保险公司之间因保险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保险商品关系。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存在的保险企业,从性质上看,有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与股份有限保险公司;从形式上看,有内资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从业务内容上看,有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从经营范围上看,有全国性保险公司,区域性保险公司等。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还会出现一些其他形式的保险企业,从而形成一种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并存的保险市场格局。这些保险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在市场经济中均处于平等地位。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它们在保险经营活动中既存在相互竞争关系,又存在相互协作关系

第四,国家对保险业实施监管而形成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指国家保险主管机关对在本国领土上从事保险业务的保险人和从事保险中介业务的保险中介人实施监管而形成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与保险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根据保险市场的需要,决定是否批准成立新的保险企业等。政府对国家负责。企业按政府规定经营保险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二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关系。保险商品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商品经济关系。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关系必然有保险市场的竞争。为了保障保险企业的正常经营,保护保险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宏观上需要对保险市场进行管理,包括经济手段的管理,行政手段的管理和法律手段的管理,从而形成一种为保证保险商品交换正常运作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体系结构

任何学科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保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更是如此。撇开早期的保险学,如保险法学,保险数学等不谈,即使到了近代,保险学的体系结构也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格式。有人曾经将保险学分为原理和实务,也有人将保险学分为总论与分论,还有人将保险学分为保险经济学与保险经营学,等等,且各种划分方法及其内容也不尽相同。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人们在主观上对一门学科的认识要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受到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和水平的限制,难以达到对客观事物完全正确认识的程度。因此,对一门学科的逻辑结构的安排也就难以做到尽善尽美。保险学体系结构的变化恰好说明了这一点。随着保险这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保险学及其体系结构也会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我个人认为将保险学分为四个部分较为恰当,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保险基础理论

分别论述保险与风险的关系,风险的定义与分类,风险管理;保险的性质,商业保险与类似制度的比较,保险的职能与作用;保险合同及其特征,要素,保险合同的签订与履行,保险合同的变更;保险的四大基本原则及其在保险经营实务中的应用等。

第二部分:保险实务

分别论述保险形态及其分类,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等经营实务,包括各种保险的特征,内容及相关条款等。

第三部分:保险经营

分别论述保险经营的特征,原则,环节,以及保险单设计技巧,保险精算原理,保险营销方式,保险基金运用和保险经营效益的评价分析,保险经营风险及其防范等。

第四部分:保险市场

分别论述保险市场的结构与运作,保险市场的监管等。

学科地位

1、保险学是金融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校的金融学科没有保险学,其金融学科就是残缺不全的,这将从一定程度上制约其金融学科地位的高度。

2、一个从事金融教学和研究的人,如果不懂保险,可以认为其知识结构

3、保险学科的发展必须植根于金融学的基础之上。在我国,由于上述原因,使得从事保险教学和研究的人和从事金融学其他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人几乎是截然分离的,从而不能很好地从整个金融学科的高度来认识保险学。如果保险学不以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为基础,必然走向单纯保险技术发展的狭窄之路。

4、保险学在许多方面与金融学科的其他课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是由保险学自身特定的研究内容所决定的。但这只能说明保险学存在的必要性,并不能否认保险学与金融学科的其他课程的内在联系。

学科特点

多属性

指保险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管理科学,所研究的内容既有属于社会科学的,也有属于自然科学的。

广泛性

广泛性是指保险学所研究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因为保险的对象具有广泛性,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行各业都需要保险;保险工作人员要与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打交道,还要配合各部门搞好防灾防损工作 。

法律性

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都以民法和合同法为依据,涉外的保险业务还与国际私法、国际商法和海商法有着密切关系。

实践性

保险学主要是一门学科。保险学源于生活,提醒风险存在同时在风险发生后降低损失的一种保障行为,在生活各个方面保险学得到了实践应用。

研究重点

保险经营基础

自然基础

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常给人们有目的的活动和期望带来冲击,有的甚至会打破或中断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使人们的预期目的遭到失败。为了获得确定的生存环境,促进自身发展,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始终有一种对安全的追求。为此,人类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包括组织上,技术上的努力,并在谋求自身生存安全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人类生存面临的风险并未因此而消失。实践和理论都说明,人们可以减少风险,却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是地球或整个宇宙中存在的一部分,永远受总体环境的制约,而不可能决定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此外,新的技术,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可能克服某些风险,但新的风险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又会产生。同时,风险还又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假若一切都是确定的, 人类社会也就静止和停滞了。因此,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损害性以及单一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人们只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幅度以及损失发生后的损害程度,但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正是风险的这些性质决定了:人们只有将风险转嫁出去,才能相对地消除风险,营造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安全环境。保险公司向保户提供经济保障的保险服务,正是满足了人们对于消除风险的安全需要。因此,风险的客观存在是保险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经济基础

保险经营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生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存在,使人们产生了对保险保障的需求,为保险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剩余产品的存在则为保险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保险是以众多投保人缴纳保险费形成的保险基金,补偿其中少数投保人受到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全社会的范围集合大批投保人,是发展保险的内在要求,而这在分散,封闭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生产社会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生产者之间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经济联系时,他们才有可能为求得保障这个共同利益而结合起来,由此推动保险的发展。因此,当经济发展中出现大量的剩余产品,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时,便为商业保险产生和发展的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技术基础

单一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但是总体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具有规律性的,可测性的。也就是说,风险的不确定性是指个别风险发生的偶然性随机性,而风险的可测性是基于大量同类风险的集合,对风险予以测定和评估。正是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人们才将风险转嫁于保险企业; 正是由于众多的风险向保险企业转嫁,才实现单个风险的不确定性在集合层次上的可测性,这种不确定性向可测性转化的矛盾运动便构成了保险经营的技术基础。很显然,如果没有这种不确定性向可测性转化的矛盾运动,纵然人们有强烈的风险转嫁愿望,也不会有人愿意接受这种转嫁,因为,没有这种不确定性向可测性转化的矛盾运动,接受他人的风险转嫁无异于冒险。所以,离开了这种技术基础,保险就难以存在与发展。

保险经营的技术基础的重要性还基于这样一个事实:风险的可测性是相对的,而风险的不确定性是绝对的。这种绝对性来源于风险的客观性。此外,对风险测定的条件也决定了风险可测性的相对性。对风险测定的理想条件是:(1)风险单位数目很大乃至无穷,(2)各风险单位之间具有相互独立性,(3)风险单位的无差别,即风险单位之间要具有同质性。但现实中,这些条件往往难以满足,例如,无论如何,承保的风险单位数总是有限的。

如果说保险的自然基础即风险基础是自动满足的话,那么,保险的技术基础则因为可测性的相对性而不能自动实现。例如,至少承保多大数量的风险单位才能满足一定可测性的要求呢 即满足保险经营安全性的需要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在现实中需要保险精算。保险精算正是保险经营技术基础的表现形式,它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基本要求不能全部满足时寻求最佳对策。

保险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需要在各个环节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决策,包括如何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如何提取适当的准备金,如何确定自留风险和安排再保险,以及最核心的问题――如何保证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平衡以维持必要的偿付能力。这些经营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于保险经营的技术基础――保险精算。

所谓精算是利用数量模型来估计和分析未来的不确定时间(风险)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财务的影响。保险精算就是以数学,统计学,金融学,保险学及人口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去解决商业保险中需要精确计算的问题。

保险精算的基本原理主要是收支相等原则大数法则。所谓收支相等原则就是保险期内纯保费收入现金价值与支出保险金的现金价值相等。以此原则,在寿险精算中,选择不同的时点将产生不同的计算方式:(1)根据保险期间末期的保费收入的本利和(即终值)及支付保险金的本利和(终值)保持平衡来计算;(2)根据保险合同成立随机现象由于偶然性相互抵消所呈现的必然数量规律的一系列定理的统称。如切比雪夫大数法则,贝努利大数法则,普阿松大数法则。 大数法则为保险经营特别是非寿险经营中利用统计资料来估算损失概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对保险经营中承保标的数量提出了理论要求。

法律基础

保险既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又是一定的法律行为,即依据保险合同,一方交付保险费,另一方承担他方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致损失赔偿责任的法律行为。保险关系的确立,变更和终止都与保险合同密不可分。

保险关系的确立,必须以合同达成为条件。在合同生效之前,保险关系不能存在,这时所发生的一切损失,即使其属于可保风险所致,保险人也无赔偿责任。

保险关系的变更,如责任范围的扩大与缩小,保险金额的增减,保险期限的延长与缩短,保单条件的变化,受益人的更换等等,都必须在原合同上明确说明。

保险关系的终止,无论其是由于赔款的支付,或因违约而导致,实质上都是因为保险合同的某一要件的消失而终止。

所以,保险合同是保险经济关系的实现形式。而保险合同作为经济合同的一种,受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因此,保险之所以能够存在于经济生活中,并对社会经济运行起到重要作用,是因为有其法律基础做保证。离开了法律基础,保险关系就没有保障,保险业的发展也没有保障。保险的法律基础包括民法,经济法,合同法,保险法等等。

制度基础

在具备了自然基础,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和法律基础后,保险的存在和发展是不是会成为必然呢答案是否定的。保险的存在还决定于一定的制度基础,即保险的存在与发展受制于一定的制度安排,如果在制度安排上排斥保险机制,则无论保险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多么重要,保险都不可能得到发展。

保险基本原则

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保险学原理的核心内容,这些原则不仅是保险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保险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许多合同条款甚至法律,法规遗漏的难题,都要依据这些基本原则来解决。另一方面,这些原则的内容往往在保险法律中都有体现。通过对保险利益原则,最大诚信原则,损失补偿原则以及近因原则的学习,学生对保险将会有很深刻的认识。

保险利益原则。

1、保险利益的含义: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它体现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所存在的利益关系。衡量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是否具有保险利益的标志是看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是否会因该保险标的的损毁或灭失而遭受经济上的损失。即当保险标的安全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利益不受损害,而当保险标的受损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必然会遭受经济损失,则可以认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该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

2、保险利益的确立条件:(1)保险利益必须是合法的利益(2)保险利益必须是确定的利益(3)保险利益必须是经济利益

3、保险利益原则的含义:保险利益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其本质内容是要求投保人必须对投保的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如果投保人以不具有保险利益的标的投保,保险人可单方面宣布保险合同无效。即使是已经生效的保险合同,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失去了对保险标的拥有的保险利益,保险合同也会随之失效。而当保险标的因保险责任事故的发生受到损失时,被保险人不得因保险而获得保险利益限度以外的额外利益。

4、坚持保险利益原则的意义:(1)从根本上划清保险与赌博的界线(2)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3)界定保险人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的最高限额

最大诚信原则。

1、诚信原则的含义:诚信原则是世界各国立法对民,商事活动的基本要求,是订立各种经济合同的基础。保险合同关系属于民商事法律关系,当然也不例外。但在保险合同关系中,对当事人的诚信要求比一般的民事活动更严格,要求当事人具有最大诚信

2、最大诚信原则的含义:最大诚信原则的含义是指:保险合同当事人订立保险合同及在合同的有效期内,应依法向对方提供影响对方做出是否缔约及缔约条件的全部实质性重要事实,同时绝对信守合同订立的约定与承诺。否则,受到损害的一方,可以以此为理由宣布合同无效或不履行合同的约定义务或责任,甚至对此而受到的损害还可以要求对方予以赔偿。

3、最大诚信原则的意义:在保险活动中,之所以要规定最大诚信原则,其原因有以下几个: (1)这是由保险经营的不对称性决定的; (2)保险合同的附和性射幸性要求保险人具有最大诚信; (3)最大诚信原则也是保险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

损失补偿原则。经济补偿是保险的基本职能,也是保险产生和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因而损失补偿原则也是保险的基本原则。损失补偿原则是指保险合同生效后,当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被保险人有权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获得全面,充分的赔偿,以弥补被保险人由于保险标的遭受损失而失去的经济利益,但被保险人不能因保险赔偿而获得额外的利益。因此,损失补偿原则包括两层含义:

(1)损失补偿以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为前提条件;

(2)损失补偿以弥补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为限,而不能使其获得额外的利益。

损失补偿原则要求保险人在履行保险赔偿责任时,必须以实际损失,保险金额和保险利益为限,以保证被保险人既能恢复失去的经济利益,又不会由于保险赔偿而得到额外的利益。在具体的保险实务中,上述三个限额同时起作用,并且以金额最低的限额为保险赔偿的最高限额。

在保险理论和实务中,损失补偿原则还有两个派生原则:代位追偿原则和重复保险分摊原则。

近因原则。在保险实践中,对保险标的的损失是否进行赔偿是根据损失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否属于保险责任来判断的。而保险标的的损失并不总是由单一原因造成的,损失发生的原因经常是错综复杂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多种原因同时发生,有的是多种原因不间断的连续发生,有的是多种原因时断时续的发生。而且这些原因有的属于保险责任,有的则不属于保险责任。近因原则即要求从中找出哪些属于保险责任,哪些不属于保险责任,并据此确定是否进行赔偿。所谓近因, 不是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损失结果最为接近的原因,而是指引起保险标的损失的直接的,最有效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它直接导致保险标的的损失,是促使损失结果的最有效的或是起决定作用的原因。近因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若引起保险事故发生,造成保险标的损失的近因属于保险责任,则保险人承担损失赔偿责任;若近因属于除外责任,则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即只有当承保危险是损失发生的近因时,保险人才负赔偿责任。近因原则是保险理赔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坚持近因原则,有利于正确,合理地判定损失事故的责任归属,从而有利于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保险的本质

保险,即多数单位或个人为了保障其经济生活的安定,在参与平均分担少数成员因偶发的特定危险事故所致损失的补偿过程中形成的互助共济价值形式分配关系。简言之,保险本质是指在参与平均分担损失补偿的单位或个人之间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

最新发展

1、保险与金融学科其他分支的关联――银行保险,金融创新

银行保险。银行保险人 (BANCASSURERS)是指向一般社会大众开发和销售银行和保险产品经营实体,它的经营范围涉及存款,信贷,抵押,保险,退休基金和现金管理等各个方面。据悉,银行保险集合经营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1995年在欧洲地区约占零售式金融服务帐户资金总量的50%,并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

银行保险人是传统的银行业和保险业融合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0年之前。欧洲国家的银行与保险公司普遍采取各种协议形式,由银行代理销售或承包销售保险单。这种合作停留在产品的销售环节上,表现为保险公司利用银行服务网点和人员,向客户附带销售保单,形成一种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它并不触及银行和保险企业组织结构本身的变化。这种结合,对保险公司来说可以扩大营销数量,降低销售成本 ;对银行而言可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通过销售保单来稳定和扩大存款,并且推广保单抵押贷款等联动业务。这一阶段的银行保险合作处于整个进程的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银行开始开发销售各种集储蓄和保险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品,各种投资型保单和资本化保单不断问世,扩大其市场影响和份额。由此银行实现的保险费收入也在不断地上升。

银行保险费收入占据保险费总收入的比重

第三阶段:进入90年代,银行或保险企业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合资,独资控股,兼并收购等等,建立以银行为主导方或者以保险为主导方的新的实体,借以实现银行和保险业的综合经营。从保险的角度看,由此形成了银行和保险人共同承保,共同销售保险产品的格局。与此相应,各种兼有储蓄,投资和保障多重功能和服务项目金融集团不断形成。至此,银行和保险经营的融合趋势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组织机构,财务资金核算,产品创造开发等各个层面。一种新型的组织机构---银行保险人(或者保险银行人)在各国保险市场上成为重要的生力军

银行保险人这一新型组织的流行地在欧洲。受国际竞争的影响,虽然存在政府立法的严格限制,以分业著称的美国也开始银行保险业集合经营的现象。80年代美国形成一种新兴的组织形态组织创新中集各种金融服务,包括银行和保险服务金融超市寿险公司曾经发挥了关键的作用。1998年世纪之末发生的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购并案―美国旅行者集团(TRAVELER)同花旗集团(CITIZEN)的合并,曾将保险和银行业的组织结合推上了颠峰。德国安联集团同德国第三大银行德累撕顿酝酿中的购并案,又将欧洲银行保险人的发展推向新的高潮。

银行保险人发展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保险业务储蓄投资功能的增强,保险产品的证券化倾向为新型组织机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客观基础,它使得保险经营日益具备金融方面的特征。在保险和银行的融合中,保险公司向银行和证券业的渗透主要是为了扩大经营领域,吸引社会资金,分散经营风险,寻求新的增长点,避免单纯依赖传统的保险业务。 而银行向保险业的渗透,则使得保险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保险产品的性质,种类,经营程序,销售方式等等也随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分业经营一直是保险和金融体系的重要原则。不仅银行,信托,证券和保险之间实行分业,而且在保险市场内部,绝大多数国家恪守健康人寿保险同财产责任保险分离的市场结构模式和准则。而银行保险人的发展显然已经对传统的金融体系构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不仅会加剧保险经营的竞争程度,同时也向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保险交易所(INSURANCE EXCHANGES)。传统的保险市场中,风险交易主要分散在各家公司的柜台店头完成。在市场组织创新的浪潮中,受证券交易方式的启发,一些国家出现了集中供求关系场内交易形式。通过这种形式,组织者借用证券市场的集合竞争的形式,使保险交易由一对一的分别协商转变为竞争性极强的公开拍卖,合同交割方式也由即期方式扩展为远期方式。这种创新的典型就是美国的保险交易所和灾害期货市场

保险交易所,是专门交易各类风险的场所。它非常类似于古老的劳合社,80年代在美国的纽约,弗罗里达等地产生。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在纽约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内开业的保险交易所。同一般保险市场相比,保险交易所这一市场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采用劳合社的组织形式。保险人可委托经纪人在交易所内设立摊点,代表客户出售一定的合同。有资格入所交易的保险人一般是有经验和实力的大公司,它们组织成财团辛迪加,辛迪加的经纪管理人必须经过正式注册,并且拥有盈实的最低资本要求。

第二,政府管制较松。同保险柜台发生的风险交易不同,在保险交易所中,供求双方可以签发和成交免于费率登记,合同条款审查,税收和其它法律行政工商管制的保险契约,使保险企业可以在广泛的领域和更宽松的条件下开展业务展开和竞争,从而有利于境内保险人进入国际保险市场

第三,经营的风险种类丰富多样化。保险交易所的交易范围广泛,能够涉及到各种特殊个别的新兴危险领域,外国的危险和再保险等业务。例如:飞机责任险,石油泄漏险,娱乐场所险等等。这些风险在传统保险市场中一般难以寻觅。

第四,合同金额庞大。在保险交易所中成交的合同,单笔业务一般规模很大,年保险费可达10万美元以上。

作为借用证券交易的组织方式而运行的保险交易所,虽然还不普及,并且在性质和内涵方面同证券交易所存在某种区别,但是作为一种新奇的保险市场形式,仍值得世人关注它的动向。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保险风险证券化的趋势可能成为推动交易所交易的重要契机。

灾害期货和期权市场(CATASTROPHE FUTURES AND OPTIONS)。在寻求灾害风险保障的资金渠道的过程中,世界期货发源地的美国芝加哥创造了轰动世界的保险期货和期权市场。1992年12月1日1,美国芝加哥贸易委员会(CBOT)内敲响了开盘的钟声,世界上第一个灾害期货和期权市场宣告诞生。经过4个小时的角逐,成交了50份全国范围的和25 份东部地区的灾害期货合同,风险种类涉及飓风等等。随后的日子中,CBOT又推出了更新型的PCS灾害指数期权和PCS单一灾害期权等产品,使得灾害风险证券化程度加深,并且向世界范围蔓延。

保险灾害期货期权市场的创建,使保险交易的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保险经营起到了推动作用。发达国家的学者认为:

(1)它给国际保险业务的增长创造了机会,有利于吸引境外投保人和保险人,避免其流向国外市场和劳合社组织。

(2)为投资于保险经营的社会资金开辟了新的入市途径,从而有利于增加保险,特别是灾害保险再保险市场的资金投放量。

(3)它增加了保险交易的集中性,竞争性和透明度,显然有利于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

当然,这一创新的市场形式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对于灾害期货人们的疑虑是:

(1)它是否能够增加灾害风险保障的资金投入量,或者只是投机资本的天堂。

(2)这种市场的赔偿兑现率将如何,它的风险保障功能能否充分生效。

(3)难以预测的灾害风险采取了期货和期权这样一些复杂的金融方式,其资产价格确定的模型还有待于探索和完善,诸如此类的问题表明,保险市场的种种创新机制,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其科学性并加以改善。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发现:

(1)金融创新使银行产品和保险产品日益趋同,保险产品具有储蓄,投资功能,而银行产品又具有保险功能,监管部门很难像从前那样对银行产品和保险产品加以区分,从而很难规定这些业务是银行的,那些业务是保险公司的。

(2)金融衍生工具的诞生,特别是风险分散的证券化, 对证券,保险的相分离的原则提出了致命的挑战,例如利用期货,期权作为风险管理的手段来避免或减少财产损失,替代传统的保险产品。虽然使用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得到的赔偿额可能低于相应的保险赔款,但由于这种方式不存在道德风险,可使交易成本大幅降低。

2、巨灾风险管理及其对保险制度的影响

巨灾风险管理是困扰全球保险界的难题。据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的研究结果表明,1970年以来世界巨灾风险爆发的频率呈上升趋势。仅1993年一年就有127起巨型自然灾害和213起技术灾难,分别是1970 年同类巨灾的2倍和4倍。与此同时,巨灾造成的财产损失的程度也显著增加,如2001年的9.11事件给保险业带来的损失超过500亿美元,而2002年的东欧大洪水给受灾国造成了财产损失也达到了200亿欧元,这些损失远远超过当年唐山大地震和东京大地震的损失额。巨灾风险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2l世纪,必须寻找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保险经营方式难以有效地对付日益严重的巨灾风险。面对巨灾风险,保险企业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巨灾带来的财产损失和恐惧感刺激了人们对巨灾保险的需求;另一方面,与普通可保风险相比,巨灾风险不完全具备风险大量和风险同质等可保风险条件,从而使巨灾保险的经营缺乏牢固的大数法则基础,因此,仅依靠传统的保险技术是难以承保巨灾风险的。这一难题也无法单纯地依靠再保险机制和保险资金运用机制加以解决。

就再保险机制而言,巨额资本金使得巨灾风险再保险市场缺乏足够多的市场主体来对巨灾风险进行分保。同时,即使有再保险人来分保巨灾风险,但它本身也面临着与原保险人相同的难题。而就资金运用而言,合理地运用保险资金,可以增强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从而使保险企业有更充足的风险准备去应付巨灾风险。但这种方法在对付巨灾风险中存在两种缺陷:

一、保险资金运用中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使得保险企业难以获得足够多的投资收益去补偿巨灾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与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高低相关的金融市场平均收益率与同巨灾赔付相关的各种自然风险因素和技术风险因素之间没有明显的负相关性。而根据现代证券投资理论,无负相关性两种资产与负债组合间的风险是无法分散的,因此,传统的保险资金运用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保险准备金的积累与保险赔付支出相匹配的问题。

因此,人类必须寻找新的解决方法以有效地应付巨灾风险的威胁。巨灾期权,灾难债券和风险证券化等风险融资方式的创新(又称ART)为保险企业承保巨灾风险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新思路和新技术。相对于传统的保险和再保险机制而言,这些新的风险融资方式突破了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转移和分摊风险的藩篱,而将风险在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其他风险偏好者这一更广阔的范围内加以分摊和转移。无疑,正如这些新的风险融资方式所提示的那样,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风险的转移与分摊是解决巨灾风险承保难题的希望所在。

但是,这种新的风险融资技术的产生,对保险制度所产生什么影响还很难预料。保险制度的边界是否因为新的融资方式的产生会而得到扩张呢在许多人心中,答案也许是肯定的。因为,他们认为ART技术的产生会使许多不可保风险变为可保风险,从而使得保险制度边界得以扩张。这种观点的潜在逻辑是 ART本身是保险制度的一部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前提并不成立的。从本质上看,ART是风险转移方式的创新,而非风险分摊方式的创新。可保险是一种以风险分摊的形式管理风险的制度,因此,ART并非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种保险制度的创新。相反,它可能是保险制度在风险管理领域的潜在竞争者。这种竞争会给保险制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保险制度是否会被ART所异化呢在世界上是否会出现一种新的风险融资形式,从而终结保险制度在风险融资领域的主要地位,还是保险制度函化ART制度,从而是自身的边界又新的突破,从而呈现出一种新的保险制度呢 这些都是关系未来保险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

专业介绍

专业解读

本专业属于国家教育部2012年9月最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基本专业专业代码为020303。目前,全国总共有77所本科院校开设此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保险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具有保险学、保险业务与管理、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业务技能

教育现状

(一)学科建设。自保险学教育在中国兴起,学界对其认识和定位就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保险学科属于“大金融”的一部分,隶属金融专业学科。保险与金融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在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保险业日益注重资金运用,加之精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强调保险学科的“大金融”属性,有利于强化保险教学中的金融和数理基础,合理配置金融方面的教学资源,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金融保险人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保险专业被纷纷撒并为金融专业,所涉及教程多以金融、保险知识为主。另一种观点认为,保险学科不应简单定位为金融学科,它既涉及了经济、金融、数学、统计学知识,也涉及了法律和多种专业技术知识,因此保险学科是一种复合学科,需要宽口径教学。由于认识和定位方面的差异,保险专业被不同的院校分别归于财金学院、经济学院、审计学院、商学院、保险学院等不同的学科体系中。

(二)课程设置。目前全国保险专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可划分为五类:一类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数学、外语、计算机及其应用、应用统计、会计等。二是基本理论,如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哲学、法学等。三是专业基础理论,如保险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风险管理学、国际金融学等。四是保险专业课,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海上保险、再保险、寿险精算、利息理论、健康保险等。五(三)师资配备。经过25年的发展,我国保险教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师资力量日益雄厚。据统计,截至2004年,我国共有保险院校86所,总师资1194人,其中教授160人,副教授413人,讲师451人,助教170人[1]。这些教师队伍中,有的是从其他专业转行研究保险学科的,有的是保险专业自我培养的,还有的则是出于保险综合教学的需要吸收了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

(四)教材编写。“八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织编写了一套“高等院校金融类教材”,其中的保险教材既体现了保险基础的普及性,又反映了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等险种的专业特色,为我国早期保险教育事业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期间,教育部又启动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编写工作,一批新的保险主干教材面世并在教学中被选用。新的教材既继承了前人的理论基础,又总结吸纳了我国保险业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果,也借鉴了国际保险业最新研究内容。还有的学校积极借鉴国外保险理论研究成果,采用欧美优秀的保险原著直接用于教学。保险主干教材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丰富了保险教学的内容和视野。

(五)人才培养。设置有保险学本科专业或方向的高校逐年增加,就读保险学专业的学生也大幅增加。截至2004年,全国保险院校在校生20849人,其中,博士242人,硕士1483人,学士10566人,大专8062人,中专496人。

(六)教育模式。目前,有专家将国内保险学教育分成了以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为代表的几种保险教育模式(分别简称为“西财模式”、“南开模式”和“武大模式”。见表二)由于办学历史、资源禀赋等条件各不相同,这几种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除上述几种模式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保险教育模式,即位于湖南长沙保险职业学院模式。该学院由成立于1986年的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改制而成,目前由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和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主管,业务上则由湖南省教育厅管理,集学历教育、岗位培训于一体,其中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全日制脱产、函授两种形式,本、专科两个层次共10个专业;普通高等教育有20多个专科专业,在校生近3000人。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保险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具有保险学、保险业务与管理、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能够从事商业性保险业务的营销、经营管理社会保险基金运作与管理、保险监管等实际工作以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保险人才。

培养要求

专业学生应掌握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较系统地掌握保险学的基本理论、业务知识与技能;熟悉我国保险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保险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能力和相当的外语听、说、写、译能力,能利用外语获取专业信息;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从事业务工作。

培养特色

通过理论教学,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保险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保险业务技能,获得经济、管理、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保险综合业务能力以及证券、投资基本技能。

主要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外语、高等数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原理、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学人身保险学再保险精算学原理、非寿险精算、寿险精算、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保险基金管理与运行、财务管理、经济法、民法、保险法海商法、国际风险管理与保险等。

深造机会

本专业相关的会计学、国际贸易、统计学、企业管理等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这些专业均设有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学院还设有经济系统分析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

就业形势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毕业生可到中外商业性保险公司从事保险业务的营销、经营管理;可到社会保障机构、中央银行、相关监管机构和政府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宏观保险管理工作;也可到外贸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管理和研究工作。

全国保险学高校排名

出版社教材

书 名 保险学

丛 书 名 21世纪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规划教材

标准书号 ISBN 978-7-115-31048-4

编目分类 F840

作 者 刘永刚 主编

责任编辑 万国清

开 本 16 开

印 张 20.5

字 数 501 千字

页 数 320 页

装 帧 平装

版 次 第1版

出版时间 2013年6月

定 价 39.9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保险的基础知识、保险合同的内容、保险的基本原则、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保险公司业务经营与管理保险市场、保险监管、保险规划购买决策等内容。

本书融合了最近几年来保险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我国保险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书中引入了最新的保险业界新闻热点,同时加入了相关案例分析,既体现了保险理论与时代的同步发展,又充分体现了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保险学、金融学、投资学等相关经济类专业本科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保险从业人员、银行专业理财规划人员学习保险基础知识和参与资格认证考试的参考教材。

目录

第一章 风险与风险管理 1

学习目标 1

学习要点 1

案例引入 1

第一节 风险概述 1

一、风险的含义 1

二、风险的构成要素 3

三、风险的特征 5

四、风险的种类 7

第二节 风险管理 9

一、风险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0

二、风险管理的目标 12

三、风险管理的过程 14

四、风险管理的技术 16

本章小结 20

复习思考题 20

课外阅读资料 22

第二章 保险概论 24

学习目标 24

学习要点 24

案例引入 24

第一节 保险的要素和特征 24

一、保险的概念 24

二、保险的要素 25

三、保险的基本特征 28

四、保险与相似制度的比较 29

第二节 保险的职能与作用 31

一、保险的职能 31

二、保险的作用 33

第三节 保险的种类 36

一、以保险的性质分类 36

二、以保险标的或事故对象为标准分类 37

三、以实施方式为标准分类 37

四、以风险转嫁形式为标准分类 38

本章小结 39

复习思考题 40

课外阅读资料 42

第三章 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43

学习目标 43

学习要点 43

案例引入 43

第一节 古代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 43

一、国外古代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 43

二、我国古代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 44

第二节 世界保险业的起源与发展 45

一、海上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45

二、火灾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46

三、人身保险业务的产生与发展 46

四、世界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48

第三节 我国保险业的产生与发展 50

一、我国近代保险业 50

二、我国现代保险业 54

三、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57

本章小结 59

复习思考题 59

课外阅读资料 61

第四章 保险合同 62

学习目标 62

学习要点 62

案例引入 62

第一节 保险合同概述 62

一、合同与保险合同 62

二、保险合同的特征 63

三、保险合同的种类 64

四、保险合同的形式 66

第二节 保险合同的要素 67

一、保险合同的主体 67

二、保险合同的客体 71

三、保险合同的内容与形式 71

第三节 保险合同的订立、生效与履行 73

一、保险合同的订立 73

二、保险合同的成立与生效 74

三、保险合同的有效与无效 76

四、保险合同的履行 77

第四节 保险合同的变更、解除、中止与终止 80

一、保险合同的变更 80

二、保险合同的解除 81

三、保险合同的中止 82

四、保险合同的终止 83

第五节 保险合同的解释与争议处理 83

一、保险合同的解释原则 83

二、保险合同的争议处理 85

本章小结 87

复习思考题 87

第五章 保险的基本原则 90

学习目标 90

学习要点 90

案例引入 90

第一节 保险利益原则 90

一、保险利益及其性质 90

二、保险利益的种类 91

三、保险利益的确立条件 94

四、保险利益原则的意义 95

五、保险利益原则的应用 96

第二节 最大诚信原则 98

一、最大诚信原则的内容 98

二、违反最大诚信原则的后果 103

第三节 近因原则 105

一、近因和近因原则 105

二、近因原则的运用 106

第四节 损失补偿原则 109

一、损失补偿原则的意义 110

二、损失补偿原则的基本内容 110

三、损失补偿原则的例外 111

四、损失补偿原则的派生原则 112

本章小结 113

复习思考题 113

第六章 财产保险 117

学习目标 117

学习要点 117

案例引入 117

第一节 财产保险概述 117

一、财产保险的特征 118

二、财产保险的种类 118

第二节 企业财产保险 120

一、企业财产保险的保险标的 120

二、企业财产保险的保险责任与除外责任 120

三、企业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保险价值 125

四、企业财产保险的费率 125

五、企业财产保险的赔偿处理 126

第三节 家庭财产保险 127

一、家庭财产综合险 127

二、家庭财产保险附加盗抢险 129

第四节 机动车辆保险 129

一、机动车辆保险的种类 129

二、机动车辆保险的保险责任与除外责任 129

三、机动车辆保险的保险金额和赔偿限额 131

四、机动车辆保险的保险费 132

五、机动车辆保险的赔偿处理 132

第五节 海洋运输货物保险 134

一、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保险责任与除外责任 135

二、海洋运输货物保险保险金额的确定 136

三、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保险费率 137

四、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保险期限 138

第六节 工程保险 139

一、工程保险的特点 139

二、工程保险的主要产品 140

本章小结 143

复习思考题 143

课外阅读资料 145

第七章 责任保险和信用保证保险 146

学习目标 146

学习要点 146

案例引入 146

第一节 责任保险 146

一、责任保险的特点 147

二、责任保险的承保方式与承保基础 148

三、责任保险的主要险种 149

第二节 信用保证保险 152

一、信用保险 152

二、保证保险 154

本章小结 155

复习思考题 155

课外阅读资料 159

第八章 人身保险 161

学习目标 161

学习要点 161

案例引入 161

第一节 人身保险概述 161

一、人身保险的特征 162

二、人身保险的种类 163

第二节 人寿保险 165

一、人寿保险的种类 165

二、人寿保险合同的常见条款 173

第三节 健康保险 177

一、健康保险的特征 178

二、健康保险的种类 179

第四节 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182

一、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含义及条件 182

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特征 183

三、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种类 183

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内容 185

本章小结 187

复习思考题 187

第九章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一) 191

学习目标 191

学习要点 191

案例引入 191

第一节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概述 191

一、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特征 191

二、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原则 192

第二节 保险产品开发与保险费率 194

一、保险产品开发 194

二、保险费与保险费率 196

三、保险费率的计算原则 196

四、财产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197

五、人身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198

第三节 保险销售 203

一、保险销售的主要环节 203

二、保险销售渠道 205

第四节 保险核保与承保 207

一、保险核保 207

二、保险承保 208

第五节 防灾防损 210

一、防灾防损的方法 210

二、防灾防损的程序 210

第六节 保险理赔 212

一、保险理赔的原则 213

二、保险理赔的程序 214

本章小结 216

复习思考题 216

课外阅读资料 217

第十章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二) 218

学习目标 218

学习要点 218

案例引入 218

第一节 客户服务 218

一、客户服务的意义 218

二、客户服务的内容 220

三、财产保险客户服务的特别内容 222

四、人身保险客户服务的特别内容 223

第二节 保险投资 224

一、保险投资的资金来源 225

二、保险投资的原则 226

三、保险投资的方式 227

第三节 再保险 229

一、再保险与原保险的关系 230

二、再保险的业务种类 230

三、再保险业务的安排方式 232

本章小结 234

复习思考题 235

课外阅读资料 236

第十一章 保险市场 238

学习目标 238

学习要点 238

案例引入 238

第一节 保险市场概述 238

一、保险市场的特征 238

二、保险市场的分类 239

三、保险市场的模式 240

四、保险市场的功能 241

五、保险市场机制及其作用 242

第二节 保险公司的设立与组织形式 243

一、保险公司的设立 243

二、保险公司的典型组织形式 244

三、我国保险市场的组织形式 248

第三节 保险市场的要素 252

一、保险市场的供给 252

二、保险市场的需求 253

三、保险产品价格 254

四、保险中介 254

本章小结 256

复习思考题 256

课外阅读资料 258

第十二章 保险监管 260

学习目标 260

学习要点 260

案例引入 260

第一节 保险监管概述 260

一、保险监管的意义 261

二、保险监管的目标 262

三、保险监管的方式 264

四、保险监管的基本原则 266

五、保险市场的监管机构 267

第二节 保险监管的内容 268

一、偿付能力监管 268

二、市场行为监管 270

三、治理结构监管 273

第三节 保险监管的方法 275

一、现场检查 275

二、非现场检查 275

本章小结 277

复习思考题 277

课外阅读资料 279

第十三章 保险规划与购买决策 281

学习目标 281

学习要点 281

案例引入 281

第一节 保险规划的功能及影响因素 281

一、保险在家庭理财规划中的功能 281

二、经济安全保障的多层次分析 283

三、我国社会经济转轨因素分析 284

四、影响人们保险需求的因素 288

第二节 保险规划的原则、步骤及应用 289

一、保险规划的基本原则 289

二、保险规划的基本步骤 290

三、保险规划的基本应用 294

本章小结 298

复习思考题 298

课外阅读资料 301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 303

主要参考文献 317

配套资料索取说明 319

东南大学教材

书 名: 保险学(第二版)

作 者:许桂红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1

ISBN: 9787564120627

开本: 16开

定价: 38.00元

内容简介

保险学是金融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门分支学科,作为保险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本教材从风险人手引出保险,从保险的概括性介绍开始层层展开,详细介绍了包括商业保险、社会及政策保险在内的各种保险,并对保险经营及保险市场与监管进行了阐述,力图使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保险学的内容和体系。通过对本教材的学习,可以使读者了解保险学的基本原理、历史与发展、最新的实践和创新性的理论成果。本书既可以作为金融、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保险从业人员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保险基础理论

第二篇 商业保险

第三篇 社会及政策保险

第四篇 保险经营

第五篇 保险市场与监管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