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贝内特

更新时间:2024-05-07 13:29

伊丽莎白·贝内特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女主角。

环境设定

伊丽莎白·贝内特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这个时期,无论是在家庭地位,还是在经济、社会中,女性都是依赖于男性的。这个时期社会等级制度严格,讲究婚姻上的门当户对。而像伊丽莎白·贝内特这样出身中产阶级并且财产微薄的女性,只有嫁给一个好男人,才能够获得体面的地位和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婚姻才是女性寻求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的唯一渠道。

人物经历

伊丽莎白·贝内特是一个没有儿子的老乡绅的女儿,在五姐妹中,她排行第二。她看到当时社会上以财产和社会地位来谈婚论嫁的风气,没有爱情,没有自己,她感到了对纯洁爱情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迷茫。这时,她遇到了貌似傲慢的达西。达西的朋友宾利和简相爱了,但是达西以财产和地位的理由拆散了他们。

伊丽莎白·贝内特遇到了一个表哥,他不为了爱情只是为了婚姻而追求她,伊丽莎白·贝内特拒绝了他可笑的求婚。她的好朋友夏绿蒂却因为自己同样愁嫁而嫁给了她的表哥。伊丽莎白·贝内特去拜访新婚的夏绿蒂,在那里又遇到了达西,达西对她吐露了爱慕之情。然而伊丽莎白·贝内特却对达西产生了不好的印象,总认为他处处不好,甚至会把自己幻想出来的缺点加到他身上。加上是达西拆散了姐姐的姻缘,她就把所有的怨恨撒到了达西身上。也因此拒绝了达西的表白。

后来,伊丽莎白·贝内特的三妹与一个曾追求自己的军官魏肯私奔。魏肯与达西一同长大,在诱拐达西妹妹要挟财产不成后,做了一个军官。伊丽莎白·贝内特听信了魏肯对达西的诬蔑。

达西后来写了一封长信给伊丽莎白·贝内特,信中坦承他拆散简和宾利的原因,揭露了魏肯以前的所有不耻行径。这时伊丽莎白·贝内特才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很大一部分是有针对性的,她过早的对别人定论也导致了她的迷茫,她仅听一面之词便对达西产生了误解,对他有了偏见。而达西在伊丽莎白·贝内特无礼拒绝后,依然爱着她,并且花钱让魏肯与伊丽莎白·贝内特的三妹结婚,挽救了伊丽莎白·贝内特的家庭。伊丽莎白·贝内特最终克服了各种偏见,也认识到了自己当初对达西的误会,并最终与达西喜结连理。

性格特点

追求平等

伊丽莎白·贝内特活泼开朗,率真直爽,思维敏捷,做事干脆利落。尽管母亲给了她很大的压力,尽管生活艰苦,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对平等的追求。她从未对权势和金钱低头,更不会阿谀奉承。

勇敢理性

伊丽莎白·贝内特不但聪明大方、美丽活泼,更是勇敢率直,还有其与众不同的“叛逆”。尽管每日受到市侩世俗的母亲的影响,她依然保留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她的勇敢体现为:她能够为亲人勇敢地付出;她不畏强权、不卑不亢;勇敢追求爱情,却并不鲁莽和冲动;她的自我批评从另一个侧面烘托了她敢于承认错误、自我批评的个性;她能够认清是非,敢于承认自身错误。

独立自爱

对伊丽莎白·贝内特来说,金钱固然能使她衣食无忧,但她决不为钱委曲求全,她理想的婚姻必须是基于爱情之上的,物质的丰富和金钱的诱惑都不能让她牺牲爱情,也绝不可能以牺牲自尊为代价来接受别人“恩赐”的爱情。拒绝家底殷实的牧师柯林斯,就是因为她坚信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作为一个理性的、有自己婚姻观的女子,伊丽莎白·贝内特并不会“拿自己的幸福冒第二次被人求婚的危险。”

对伊丽莎白·贝内特来说,金钱比爱情苍白。金钱固然是婚姻生活中的物质基础,但是爱情才是美好婚姻的前提。她初期声色俱厉,毫不留情的拒绝达西时,表现出一个敢说敢为、自尊自爱的女性形象。伊丽莎白·贝内特把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不因对方的财富和门第而嫁给他,也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没有沦为婚姻的依附者和陪衬,而成为婚姻的主导者和主角。

机智诙谐

在不同的场合,伊丽莎白·贝内特总是以睿智的思想和幽默的语言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主角。伊丽莎白·贝内特的幽默不是荒诞的戏言,而是婉转含蓄、充满机智的。伊丽莎白·贝内特的诙谐往往透着睿智。她在回答凯瑟琳夫人咄咄逼人追问她年纪的问题时,回答颇为幽默:“我有三个长大成人的妹妹,您老人家就别指望我会老实说出自己的年龄。”而这种诙谐,在她反击凯瑟琳夫人对她说达西已经和自己的女儿订婚时更显得机智:“要是他订了婚,你就没有理由认为他会向我求婚。”伊丽莎白·贝内特这种泛着睿智的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也使整个作品不时闪现出喜剧的味道,不时为故事的发展增添着活力。

人物原型

英国作家毛姆认为,伊丽莎白·贝内特的原型就是简·奥斯汀本人——她确实把自己的欢乐、勇气、机敏和见识都赋予了伊丽莎白·贝内特这个人物。

在奥斯汀42年的人生中,婚姻生活一片空白,她也有过感情历程。她创作《傲慢与偏见》之蓝本《初次印象》时年仅21岁,与其偏爱的主人公伊丽莎白·贝内特同岁。这年她与一位爱尔兰青年相爱,但不久这位青年离开了英格兰,在爱尔兰娶了位有钱的太太。1801年,她26岁时在巴斯与一位青年相爱,但此人却暴病身亡。1802年27岁的奥斯汀遇到一位庄园继承人向她求婚,慎重考虑之后,她拒绝了。1808年33岁的她几乎答应嫁给一个中年牧师但却没有下文。这样的情感历程在小说中也有所体现。

小说中的伊丽莎白·贝内特出身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富有个人反抗精神,她以她的聪明才智,高尚的精神境界处处向瞧不起她的上流社会挑战,并且不断取得胜利。从伊丽莎白·贝内特身上可以看到奥斯汀的影子。从伊丽莎白·贝内特的爱情和婚姻上,体现了奥斯汀的婚姻观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衍生形象

人物评价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谊:奥斯汀塑造的伊丽莎白·贝内特,是一个勇敢、自爱的女子,一个用自己的个性魅力为自己赢得幸福的女子。作品无论从语言上还是行动上都把这个人物刻画得鲜活生动,使勇敢独立、诙谐幽默的伊丽莎白·贝内特在众多女性形象中最为光彩照人,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女性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