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造林

更新时间:2024-03-30 21:54

人工造林 forest plantation 人工造林即通过人为方式在技术上要求根据林木生态适应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科学植树造林活动。

活动简介

人工造林只有把握住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及时抚育间伐、防虫治 病等生产环节,才能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 在无林地上建立新林的生产过程。常作为人工造林的同义语无林地系指适宜造林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滩涂地、沙荒地和废矿基地等,一般统称宜林地。造林作业包括采种、育苗、栽植(或播种)及幼林抚育等,所形成的森林称人工林。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其优点是:森林成熟期缩短;立木分布均匀,有利于土地、光能的充分利用;可选择目的树种,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根据树种特性和营林目的形成单层或复层森林结构;便于集约经营,保持较高的森林生产率;经营管理方便,易于机械化作业。

人工林树种

桉树

桉树(EucalyptusrobustaSmith)又称尤加利树,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的统称。常绿高大乔木,约六百余种。常绿植物,一年内有周期性的枯叶脱落的现象,大多品种是高大乔木,少数是小乔木,呈灌木状的很少。树冠形状有尖塔形、多枝形和垂枝形等。单叶,全缘,革质,有时被有一层薄蜡质。叶子可分为幼态叶、中间叶和成熟叶三类,多数品种的叶子对生,较小,心脏形或阔披针形。南方主要人工造林树种,由于种植过于单一,破坏水源和生态环境,部份地区已禁种或限制种植。

泓森槐

泓森槐,属蝶形花科刺槐属的落叶乔木,其花、树皮、树叶均有广泛用途。它生长迅速,树干通直圆满,冠窄,托叶剌小而软,前2年有剌,3年以后剌基本脱落,叶色浓绿,花色白色,清香宜人,是一种市场潜力很大的速生丰产树种,其材质坚韧,耐腐蚀,可作为矿柱及建筑用材,也是制作家具、木地板的优质原材料。

泓森槐生长迅速,在满足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条件下,第一周年苗期可长高度4.5米以上,第一年平茬苗高度达5米以上,三年年平均高生长量为2.8米,年平均地径生长量为3.52厘米。

目前泓森高科在湖南、湖北、山东、河南等全国多省市及地区开展区域试验,正在积极申请国家级林木品种审定。

马尾松

马尾松(拉丁学名:PinusmassonianaLamb.)乔木,树干较直;外皮深红褐色微灰,纵裂,长方形剥落;内皮枣红色微黄。心边材稍明显。边材浅黄褐色,甚宽,常有青皮;心材深黄褐色微红。年轮极明显,极宽。木射浅细。树脂道大而多,横切面有明显油脂圈。材质硬度中等,纹理直或斜不匀,结构中至粗。干燥时翘裂较严重。

马尾松分布极广,北自河南及山东南部,南至两广、湖南(慈利县)、台湾,东自沿海,西至四川中部及贵州,遍布于华中华南各地。一般在长江下游海拔600~700m以下,中游约1200m以上,上游约1500m以下均有分布。是中国南部主要材用树种。经济价值高。

杉树

杉树的树干纹理直,结构细致,材质轻柔,耐腐防蛀,广泛用于建筑、桥梁、造船、家具等方面。原产北美的巨杉,俗称“世界爷”,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生物。美国加利福尼亚红杉国家公园中的一株巨杉,高83米,树干直径10米,重约2800吨,相当于466只非洲象的总体重。它的树龄约为3500年。最高的巨杉树干达142米,中部径达12米。

主要特点

人工林的主要特点是:

①所用的种子、苗木或其他繁殖材料经 过人为选择和培育,具有良好的遗传品质和种质,有较强的适应性。②树木个体密度适宜,在林地上分布均匀,避免了种内 竞争的消耗。

③可以用较少的树木个体数量形成森林,群体结 构合理。

④生长整齐的树木个体有利于林木提前郁闭,并且郁闭后个体分化程度相对较少。

⑤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措施调控 人工林,以提高其生产力。(陈飞) rengong zoolin 人工造林(forest plantation)在无林地上,采用人工的方法利用苗木种子或营养器官(如枝、茎秆、根等)进行造林。 而在采伐迹地或火烧迹地上采用人工种植方法恢复森林时,则称为人工更新。人工造林是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缓解中国木材 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

人工造林(afforestation) (FRA 2000)有史以来无林地,或至少10年之内无林地造林。

人工重新造林(reforestation) (FRA 2000)曾有林地造林。

分类

人工造林按不同的经营目的和特点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5种。减少由病、虫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选用良种,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又为无性繁殖的树种时,应尽量避免种类过分单一。整地的内容包括造林地上的植被清理和土壤耕翻。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⑤合理密度。造林时单位面积上的种植点数。合理的造林密度要考虑树种的生长发育特性、造林地自然环境条件、林种的需要、经营条件和经济上的投资与收益等。⑥包括除草松土、灌溉施肥和对幼树的管理,如平茬和除蘖以及防治病虫害等。

中国发展

历年造林情况

2015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32万公顷,其中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造林面积242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38.2%。截至年底,自然保护区达到274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万平方公里,新增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面积2.0万平方公里。

2016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7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381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56.1%。森林抚育面积837万公顷。截至年底,自然保护区达到275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万平方公里,新增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面积1.6万平方公里。

2017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3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390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53.0%。森林抚育面积830万公顷。截至年底,自然保护区达到275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3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6万平方公里。

2018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0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360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50.9%。森林抚育面积852万公顷。截至年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万平方公里。

2019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0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365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51.6%。森林抚育面积773万公顷。截至年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万平方公里。

2020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7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289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42.7%。种草改良面积283万公顷。截至年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万平方公里。

2021年,中国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34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37.1%。

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8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20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31.4%。

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工造林面积133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33.4%。

发展与贡献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林业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始,就开展了天然林采伐迹地的人工更新。从1980年始,提出了培育人工速生丰产林;1990年,提出培育工业用材林;1994年,开始提出以建设生态公益林为主,兼顾经济、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培育原则;进入21世纪,开始由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

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森林面积达到了2.08亿公顷,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5倍;森林蓄积量151.3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1.66%,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达6933万公顷,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36%;人工林蓄积24.83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量的17%,对中国森林覆盖率增长的贡献达到60%。2009-2013年期间,中国人工林采伐量占森林采伐量的46%,木材供给增加量的85%以上来源于人工林。

据了解,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森林年净增量超过50万公顷的国家,1990-2015年期间,在全球森林面积净减少1.29亿公顷的情况下,中国净增0.75亿公顷。截至2018年,中国人工林保存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27%,占亚洲人工林总面积的61%,接近整个欧洲人工林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占比29%,远远超过北美和中美洲人工林对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占比15%。

科学家们据对过去50年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变化研究发现,中国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在显著增加,尤其是1999-2003年期间,碳汇量达到每年0.17PgC,已超过美国森林植被的年碳汇值0.11-0.15 PgC。这主要归功于人工林。据估计,中国人工林对中国森林总碳汇的贡献率超过80%。在2001-2010年期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2.01亿吨,相当于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特别是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以及长江和珠江防护林工程等,贡献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的36.8%(7400万吨)。

为进一步增强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人工混交林的发展,根据《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到2035年,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2000万公顷,年均增加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材蓄积6300万立方米。

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2009—2019年,我国共完成造林7039.0万公顷,成为全球同期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其中,“十三五”期间,中国完成造林5.45亿亩。

主要原则

人工六大技术原则

根据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和土地利用的历史情况,对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和生产潜力作出综合判断。另一方面要求对造林树种对各种立地条件的适应性进行深入的研究,选定最符合造林目的和最能适应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的树种。

②良种壮苗。选用生命力强和具有优良目的性状的品种,以及生机旺盛、抗逆性强的苗木作为种植材料

,不但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可以减少幼林的抚育工作。为了使森林整体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减少

由病、虫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选用良种,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又为无性繁殖的树种时,应尽量

避免种类过分单一。

③细致整地。目的在于改善幼苗生长的土壤条件,也使造林施工易于进行。整地的内容包括造林地上的

植被清理和土壤耕翻。

④精心种植。正确的造林方法和适宜的造林季节都直接关系到造林成活率。造林方法有播种造林、植苗

造林和分殖造林。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飞机播种造林。这些方法中以植苗造林采用较多。

⑤合理密度。造林时单位面积上的种植点数。合理的造林密度要考虑树种的生长发育特性、造林地自然

环境条件、林种的需要、经营条件和经济上的投资与收益等。

⑥抚育保护。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幼树生长和加速幼林郁闭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包

括除草松土、灌溉施肥和对幼树的管理,如平茬和除蘖以及防治病虫害等。

五项原则三个目标22项行动

2009年11月,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司长王祝雄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五项基本原则、三个阶段性目标,实施22项主要行动。

五项基本原则是:坚持林业发展目标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相结合,坚持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

量相结合,坚持增加碳汇和控制排放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减缓与适应相结合

三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到201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积400万公顷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森林

蓄积量达到132亿立方米,全国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较大增长。二是到202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积500万

公顷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3%,森林蓄积量达到14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是到2050年,比2020年净增森林面积47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森林碳汇

能力保持相对稳定。

22项主要行动:其中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15项行动,包括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实施重点工程造

林,加快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实施能源林培育和加工利用一体化项目,实施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扩

封山育林面积,加强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提高林业执法能力,提高森林火灾防

控能力,提高森林病虫鼠兔危害的防控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质材料,加强木材高效循环利用,开

展重要湿地的抢救性保护与恢复,开展农牧渔业可持续利用示范。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7项行动,包括

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建立典型森林物种自然保护区,加大重点物种保护力度,提高野生动物

疫源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加强荒漠化地区的植被保护,加强湿地保护的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湿地自然

保护区网络。

相关新闻

德国智库慕尼黑经济研究所2010年1月19日发表公报说,1990年至2005年间,全球森林总面积缩减3%,巴西、印度尼西亚和苏丹等国家砍伐森林状况严重,而中国的森林面积却在增加,中国的人工造林面积占全球人工造林面积的73%以上。 公报说,1990年至2005年间,全球森林总面积平均每天减少两万公顷。其中,巴西和苏丹两国每年砍伐森林的面积就占全球的47%,而印度尼西亚每年森林面积减少近2%。公报说,中国等国家则在提高森林覆盖面积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2002年启动了10年植树造林计划。过去几年里,中国年均造林育林面积大约400万公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