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伤

更新时间:2023-03-25 13:44

乌伤,古地名,现浙江义乌,旧时乌伤县境,北接诸暨,南邻大末(龙游),范围包括今金华市及丽水、衢州,绍兴部分。义乌、永康、兰溪、武义全部,东阳、浦江大部,仙居、缙云部分。旧志中素有“八邑肇基”、“婺凡八邑,建自秦汉者,必首乌伤”、“上溯秦汉,八婺皆以乌伤得名”、“故越中一壮县也”等记载。

义乌

乌伤即现义乌市,义乌市原县乌伤,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之后,在东汉与孙吴时代先后分出长山(今金华,又分兰溪)、汉宁(后改吴宁,隋时并回)、永康(分出武义)。到了唐朝,乌伤又分出东阳(析出磐安)和浦阳(改名浦江)。所以乌伤——是金华市属各县市区的主县和母县,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基础。素有“浙中母县、八婺肇基”之誉。

历史沿革

相传夏五世主少康封庶子于会稽,号称于越。本县当时在于越境内,东周时属越国。公元前339—前329年之间,越为楚所败,浙江(钱塘江)以北被楚占,江以南也臣服于楚。

秦王政(始皇帝)廿五年(前222),定江南,平百越,建县名乌伤,属会稽郡。乌伤县境,北接诸暨,南邻太末,大致包括今金华、兰溪、义乌、永康四市县的全部,东阳、磐安、武义、浦江四县的大部和仙居、缙云的一小部分。

西汉仍因秦制。“新莽”朝改乌伤为乌孝。东汉建武初复名乌伤,建武三十年,乌伤成了东汉皇室的分封之地,封皇孙刘辉为乌伤郡王,建乌伤国,属会稽郡西部都尉治。初平三年(192),分县西面一部分辖境置长山县(今金华、兰溪)。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分县南面一部分辖境置永康县。宝鼎元年(266),原会稽郡西部分出设东阳郡(郡治在长山,即今金华市区),本县归东阳郡管辖。历经晋和南朝的宋、齐两朝270多年,隶属关系未变。梁、陈两朝(503—589),东阳郡改称金华郡,本县仍隶属之。

隋平陈,金华郡一度改置吴州。开皇九年(589),废吴宁县,分5乡入本县。十三年,分吴州置婺州。大业三年(607),州复为东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东阳郡改称婺州,将本县划出设稠州(亦作绸。绸、稠通用。今稠城镇名称源于此)。六年,稠州分置乌孝、华川两县。乌孝县治在乌伤县旧址即今金华义乌交界一带;华川县治已难确指。七年,废稠州,两县合而为一,称义乌,属婺州。这是县名义乌之始。垂拱二年(686),县东面废吴宁时并人的5乡,仍划出重置东阳县。天宝十三年(754),又分县北面一部分加兰溪、富阳各一部分设浦阳县,即今浦江县

五代十国至两宋,本县均属婺州。元代,本县隶属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部攻取婺州,本县归附,婺州路一度改置宁国府。廿二年,又改名为金华府。

按当时县的等级划分,义乌在唐为紧县,宋为望县,元为上县。

清承明制。民国初,撤销府一级建制,本县直属于省。1914年,以道代府,本县属金华道。1927年,道废,仍为省、县两级制。1935年,省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本县属第四区(公署初驻兰溪、继驻金华);1947年,属第五区(公署驻衢州);1948年4月,属第三区(公署驻金华);同年7月,属第八区(公署驻本县)。

由来

《乌伤怀旧》之一——乌伤,千年古县源流长。大约有史可证的,义乌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了。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一统天下,设置了乌伤县,属会稽管辖。义乌的建县史就从此开始。在这里有一个老祖宗我不能不说,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但老义乌人却从没有忘记过他,在商品经济十分繁华的今天,人们是否又忘记了他;这个不得不说的人物就是颜乌了。

据义乌县志记载:秦颜孝子氏,事亲丧,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义乌,皆以孝子故。

建置沿革表

历史朝代公元纪年隶属关系县名说:

战国前221年以前楚国地。《太平寰宇记》:“婺州,春秋战国为越之西界。”《资治通鉴》:“楚威王大败越王无疆,取地至浙江北。浙江以南地犹保之,特臣服于楚。”

秦前221~前206会稽郡乌伤。《史记·秦本记》:“始皇廿五年(前222),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元和郡县志》:“义乌,本秦乌伤县也。”

西汉前206~8会稽郡乌伤。《汉书·地理志》:“汉会稽郡乌伤。”《资治通鉴》:“汉高祖十二年,更荆为吴国,立兄子濞为吴王。”乌伤县在封地内,会稽郡并存。《史记》:“景帝三年,削吴。”

新莽9-24会稽郡乌孝。《汉书·地理志》:“乌伤,唯莽曰乌孝。”

东汉25-220会稽郡乌伤顺帝时(126-144)会稽郡治迁山阴(今绍兴市)。《续汉书》注引《英雄交争记》:“初平三年,分乌伤县南乡为长山县。”

三国

吴220-280会稽郡乌伤。《宋书·州郡志》:“赤乌八年,分乌伤上浦立永康。”

东阳郡《三国志·吴书》:“宝鼎元年,分会稽为东阳郡。”郡治长山(今金华市区)。

晋265-420东阳郡乌伤。《晋书·地理志》:“东阳郡,统县九:长山、永康、乌伤、吴宁、太末、信安、丰安、定阳、遂昌。”

南朝

宋齐420-502乌伤宋、齐时,东阳郡邻县同晋。

梁、陈503-589乌伤。《太平寰宇记》:“梁武帝又置金华郡于此。”

隋581-618金华郡乌伤。《隋书·地理志》:“金华县旧曰长山,置金华郡。”“开皇九年,废吴宁,分五乡入乌伤。”“平陈,置婺州,统乌伤。”“大业三年,置东阳郡。统县四:金华、永康、乌伤、信安。”

婺州东阳郡唐618-907稠州乌伤。《[康熙]金华府志》:“武德四年,割乌伤一县立绸州。六年,分置乌孝、华川二县。七年,州废,复合华川、乌孝为一县,易名义乌。”“垂拱二年,析乌伤冲要地及废吴宁故地置东阳县。”《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改婺州为东阳。”“天宝十三年,析义乌、兰溪及杭州之富阳置浦阳。”“乾元元年,改东阳郡为婺州,治金华。”

五代

吴越907-978婺州。

武胜军义乌。《吴越备史》:“天福四年九月,诏升婺州为武胜军。”

宋960-1279婺州保宁军义乌。《元丰九域志》:淳化元年,改武胜军为保宁军。《宋史》:“婺州领县七:金华、义乌、永康、武义、浦江、兰溪、东阳。”

元1279-1368婺州路义乌。《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改保宁军为婺州路。领县六:金华、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州一:兰溪。

明1368-1644金华府义乌。《明史·地理志》:“元婺州路,成祖戊戌十二月为宁越府,庚子年正月曰金华府。领县八: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

清1644-1911金华府义乌金华府领县同明。

民国1912-1949浙江省义乌浙江光复时,各旧府属皆称军政分府;民国元年(1912)10月10日分府废。

金华道1914年5月,置金华道,领县十九,即统前金、衢、严三府所属县。1916年废,次年复置。

浙江省1927年,道制又废。

第四专区1935年,省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义乌午后属第四、五、三、八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5月以后金华专区、地区、市义乌1949年5月8日(农历四月十一),义乌解放,属第八专员公署(后改称金华专员公署)。

1956年后,原东阳县后义村及屏石头之半个村划归义乌县廿三里乡及华溪乡管辖。

1958年9月,原大陈乡长渡、王对岭、石仓弄三个村划归诸暨县红桥乡管辖。

1959年底,浦江县(除五个公社外)并入义乌县;

1968年5月分出,恢复浦江县。

1970年后属金华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7月起属金华市。

行政单位

县以下后起的第一级行政单位是镇。稠城镇由原城内河东河西两镇合并而成,建于1934年推行保甲制度之时。1950年起佛堂镇与稠城镇一样建为县直属镇。1928年以后县政府分出派出机构区公所(有时称督导区),分管县直属镇以外的乡镇。日军占领时期设义南、义西、苏溪三个区署。义西及义北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权管辖。1949年后仍设区公所,1958年曾撤销。区公所少的时候4个,多的时候8个。区与直属镇并列,区以下的乡与镇并列。

行政区划

城内与城外的行政区划有别,唐宋以后城外分属8个乡,城内县邑设隅坊。今下车门一带的龙灯会还保留“南隅”的旧称。辛亥革命后隅坊改里,里改镇。河东河西两镇是义乌最早的镇。乡以下的基层组织,汉朝时代是亭。如东吴名将骆统封乌伤新阳亭侯的亭便是。市内还有亭的地名如稽亭。

隋唐以后乡以下设都保。北宋宣和年间义乌正式建成28个都,分属8个乡。这乡与都一直稳定到民国成立以后。都的概念和范围民间根深蒂固,村村知道本村属哪个都。县邑四隅不在都的范围内。都的区域划分义乌是先从城郊开始,一至三都全在城的周围。城西楼下、杨村一带为一都,城南篁园青岩傅鲇溪一带为二都,城东城北清塘下堂阁新屋一带为三都。四都在县东义乌江与岘山之间的江南,即出东江桥到东阳的大路两侧。五都在廿三里、华溪、李塘一带。六都从江北下朱下骆宅一带开始向北一直到今巧溪水库源头,“长长六都”绵延30多公里。七都在三都与六都之间北部,然后向北折向西向南划块。北端九都南端廿八都。

都的下面为图,图的多少看都的面积大小而定,小的4个,多的14个。图有几个职能,主要是基层行政单位,设地保(保正)管理治安和徭役。它的作用长期与闾邻制甚至和保甲制并存,有的直到义乌沦陷。有的保正治事讲情理不伤害人格,处罚叫“服禁”,罚出分与众人,说话用劝导,受罚的人不致难堪。这大概是它名亡而实存的原因。

图又是征收钱粮和土地业权管理单位,设庄书,依照土地清册《鱼鳞册》征收田赋。土地业权变更要到庄书那里办过户做“实征”,所以庄书是个肥职。抗日战争爆发,田赋开始征收实物(稻谷),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庄书才退出历史舞台。图还是分配服务的单位。旧时民间对道士、吹打的需要量很大,他们的专业群体把成员分配到图,叫“管图分”。用户找管本图分的承头组织。阉猪也管图分,阉一只猪的工钱买不到两双草鞋,有些地方来回二三十里,要花半天时间,也不致推辞。

图下设甲已无痕迹。但都下面的甲,三都七都还存在。义乌的东北各都清朝时都有个胡公案,按甲轮值重阳上德胜岩。三都七都胡公不上岩,但还年年按甲轮值送驾接驾。

与都图并行的还有按乡设置的里,义乌30个里分设于8个乡,只不知今东塘宣德里是否古里,此外别无遗迹。

辛亥革命以后

辛亥革命以后乡镇区划调整频繁。如1928年实行乡镇闾邻制自治,依户设邻,依邻设闾。全县由古来的8个乡分设65个乡13个镇。1934年实行保甲自治,依户设甲。由于这五六年人口没有多大增长,乡镇总数仍为78个。1939年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进行归并,全县设乡镇45个。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又调整为34个乡镇。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新形势需要,乡镇范围由大改小,全县分设101个小乡镇和2个大镇。1956年大调整,全县设置7个县属镇,32个区属乡镇。1958年建人民公社,撤销区和乡镇,实行政社合一,建为7个大公社。1961年撤大公社,全县分建45个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依原公社范围建为45个乡镇。1985年调整为区属乡镇47个,县属镇2个。1992年扩乡并镇,全市共设镇13个,乡10个。最后调整为16个镇,5个乡。

乡以下的行政组织,辛亥革命后取消都图,1928年行闾邻制,为以户为起点的10进制,即10户为邻10邻为闾10闾为乡镇。1934年实行保甲制,也为10进制,但两制都有伸缩性,乡镇邻闾保甲大小不等。1950年后乡镇以下为行政村。人民公社期间为生产大队与生产队两级。恢复乡镇建制后为行政村与居民组。扩乡并镇后多数镇分设办事处或管理区。

乡的命名

乡的命名最早着重于彰善扬德,如崇德、同义、明义。也有根据地方特点的,如双林以寺名,龙祈以山名,缙云以景名,智者以人名。近代命名多数依中心村,如黄山、官塘、田心、倍磊。但有选取地方特点的,如福田、六和;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如建设、求是;有结合两个中心村的,如华(溪)李(塘)、湖(门)鹤(田);有结合两个合并乡镇的,如大(同)长(龙);有取居民特征的,如延陵(吴姓);有依地理特征的,如五指、云黄、江湾、南极;有彰善祈安的,如崇义、永宁。

总述

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历史上长时期的8个大乡,标志着长时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停滞。20世纪的频繁变化也说明社会动荡和快速发展。更具划时代意义的当是2001年的大调整,它是义乌开始迈入大都市的前奏和序曲,与公元前222年由秦王朝建为今浙江中部唯一一县一脉相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