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

更新时间:2024-05-28 18:18

仁义与利益。反映孔子伦理思想与价值观念的一对重要范畴。不同的义利观,成为后世儒家有争议的道德人格标准。

道德契约

孔子讲“务民之义”(《论语·雍也》),提倡人民应该遵从道德;又讲“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使用人民也要合乎义理。子路说:“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认为君臣名分不能废弃。这种带有契约性的道德准则,居上位者要先做出榜样。孔子说:“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论语·子路》)子路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在领导岗位和参与国家管理工作的人,都要通过行义来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生价值标志

孔子“罕言利”(《论语·子罕》),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他对利很少谈及,又认为追求财利的行为,会招来很多怨恨。当子夏问政时孔子回答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不能因小失大。孔子亦非绝对不言利,当子张问政时他就讲到一条,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他少谈私利,但有利民思想。

孔子的义利观

总体上是重义轻利。他有句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以此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对后世影响很大。孔子强调义,反对“言不及义”,主张“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以义作为根本,要求“行义以达其道”(《论语·季氏》)。他还提出“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以上言论都是对义的肯定。孔子亦非不言利,但以不违背义为原则。他通过评论公叔文子,宣扬“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的观点。他还提出“君子有九思”,其中就有“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一条,主张取得财利时,要考虑是否合于礼义。他声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不取不义之财,不能见利忘义,而要“见利思义”,这是孔子义利观的精髓,后来亦成为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孔子影响

孔子以义、利来区分君子与小人,造成后世君子不言利的思想误区。孟子讲“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引发出《大学》中“以义为利”的观点。后来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信条,为宋儒程、朱等人所崇奉;而陈亮、叶适则主张义利双行,到颜元更明确提出:“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四书正误》)。这是义利统一的价值观,亦是对孔子“见利思义”思想的积极发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